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 统一资源标识符,指的是一个资源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ion 统一资源定位符,URI的子集,用地址定为的方式指定一个资源
URN:Uniform Resource Name 统一资源名称,URI的子集,用名称定为的方式指定给一个资源
Host(End System):主机,端系统Communication Link:通信链路
Bandwidth:带宽
Router:路由器
Switch:交换机
Packet Switching:分组交换技术,将发送端要发送的报文分成若干数据块,封装成分组,发送到目的
端,目的端解封后恢复原数据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英特网服务提供商,一个由多个分组交换机和多段通信链路组成的网
络。 端系统通过ISP接入因特网,如住宅区ISP、大学ISP、公司ISP等
IXP:Internet Exchange Point,互联网交换中心
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t Force,英特网工程任务组
RFC: Request For Comments,请求评论,包含所有互联网的协议
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
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用户线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
FDM: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频分复用
TDM: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分复用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之间互联协议
Distributed Application:分布式应用程序
Socket Interface:套接字接口
Cable Internet Access:电缆英特网接入
Hybrid Fiber Coax:混合光纤同轴
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户
LAN:Local Area Network,本地局域网
DSLAM: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ccess Multiplexer,数字用户接入线路复用器,用于接纳所有DSL线
路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点对点协议
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
DoS:Denial of Service,拒绝服务攻击
DDoS: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分布式拒绝攻击
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
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默认端口为80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默认端口号为21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使用TCP协议,默认服务器端口为25
MIME: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 多用途因特网邮件扩展,在发送非英文邮件时,使
用的编码方法
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邮局协议,端口110
IMAP: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网络信息获取协议,端口143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
CDN:Content Distrustion Network,内容分发网
FSM:Finite State Machine,有限状态机
GBN:Go Back N,回退N步
SR:Selective Repeat,选择性重传
AIMD:Additive-Increase Multiplicative-Decrease,加性增,乘性减
MSS:Maximum Segment Size,最大报文长度
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最大传输单元
ICANN: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互联网号码分配局
NIC: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互联网信息中心
NAT:Network Acc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协议
计算机网络
- 两台以上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计算机通过某些介质连接成的相互共享软硬件资源的集合体。
-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两大功能:
- 连通性
- 共享
Internet:由网络构成的网络,从具体构成和提供服务方面进行描述
控制发送和接收消息——协议
e.g., TCP, IP, HTTP, FTP, SMTP
什么是协议?
协议:定义了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间交换报文的格式和次序,以及在报文发送和/或接收或者其他事件方面所采取的行动(响应)
- 协议的基本要素
- 语法
- 语义
- 同步(时序)
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而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
协议本身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
Internet标准
带宽
表示1s内传输数据容量的大小,一般也将“带宽”称为“数据传输率”。
带宽的单位一般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以字节为单位来计算,有Bps、KBps、MBps、GBps、TBps 等,表示单位时间(秒)内传输的字节数量(常用)
第二种是以比特为单位来计算,有bps、Kbps、Mbps、Gbps、Tbps等,表示单位时间(秒)内传输的比特数量
两种带宽的换算
因为一个字节是8比特,
因此1B/s=8 bps (b/s)
家庭接入网络: 点对点接入
面向连接的服务
无连接服务
频分和时分
500ms + 640kb / (1.536Mbps / 24) = 500ms + 640kb / 64Kbps = 10.5s
- 分组交换:在通讯过程中,源主机将报文划分为多个小的数据块,封装成分组,将每个分组通过若干分组交换机传输到目的主机,目的主机拆分分组,并重新组装成报文(分组交换机会将整个分组接收下来(存储),再将分组发送到目的地(转发))
- 输出缓冲:用于保存准备发送到某个链路的分组,每条相连的链路都对应有一个输出缓冲
- 排队时延:分区在输出缓冲中等待转发的时间,某条链路上要转发的分组多,需在其输出缓存中等待。排队时延是变化的,与网络中的拥塞有关
- 分组丢失:当缓冲区满时,有的缓冲会被丢弃,就出现了分组丢失
- 数据报网络(TCP/IP):分组的目的地址决定下一跳,会话期间路由可以改变(类比驱车问路)
- 虚电路网络:每个分组有1个标签 (虚电路号,virtual circuit ID), 标签决定下1跳,连接建立时确定固定的路径, 并且将保持于整个会话期间,路由器必须为每个连接维护状态信息
- 虚电路一定是面向连接的,而数据报可以面向连接,也可以不面向连接
- 电路交换:通讯双方建立专用的连接用于双方通信,直到通讯结束,例如电话网络
- 频分复用(FDM):将链路的频谱分为若干频段,每个频段供一个专用连接
- 时分多路复用(TDM):将一段时间划分为多个帧,每个帧被划分为多个时间相同的时隙,每个时隙专用于一个连接,用于传输数据
Internet松散分层,由众多网络构成的网络
- 构成Internet的核心主干:第一层ISPs【国家/国际级ISP】
- 覆盖国际区域的ISP彼此对等,通过因特网交换节点【Internet Exchange Point IXP】互连。
- 第二层ISP(区域级ISP)
- “第二层” ISPs: 较小的(通常是区域级的) ISPs
——连接到1个或多个 tier-1 ISPs, 也可能连接其他 tier-2 ISPs
- 第三层ISP(本地ISP或接入ISP)
- 最后的接入网络(最接近端系统)
- Internet结构组成与分组传送
IXP作用:用于减少服务费用,当两个ISP通过IXP进行交换的时候,不收取流量费用
将上述四个时延相加就得到分组交换的总时延
总的节点时延=
节点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
传输时延 +
传播时延
排队时延:
吞吐量(Throughput)
网络吞吐量——
吞吐量: 接收端接收到数据的比特速率 (bps )
min{Rs,Rc,R / M}
max{min{Rik}},k=1…M,i = 1…N
∑min{R1k,…,RNk}
所有分组到达目的主机所耗费总时延,即为最后一个分组到达目的主机所花费的总时间。设最后一个分组为X:
- 在X进入链路之前,要等待之前的P-1个分组进入链路,它们的总传输时延为(P-1)L/R
- X进入后,经过N段链路到达目的地,共花费传输时延N*L/R
- X在链路还还要经历传播时延,N*m/C
因此,所有分组到达目的主机所耗费的总时延
=(P-1)L/R+NL/R+Nm/c
网络协议栈
逻辑通信
实体:定义自身功能的软硬件集合
对等实体:两台计算机上同一层所属程序、进程、实体称为该层的对等程序、对等进程或对等实体
协议分层中的数据传输
网络中的攻击威胁
网络安全的重要属性:真实性,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
网络攻击分为被动攻击主动攻击
主动攻击是攻击者通过网络线路将虚假信息或计算机病毒传入信息系统内部,破坏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系统服务的可用性,即通过中断、伪造、篡改、重放和重排信息内容造成信息破坏,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包括拒绝服务攻击(DoS)、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信息篡改、资源使用、欺骗、伪装、等攻击方法
被动攻击是攻击者非常截获、窃取通信线路中的信息, 主要是收集信息而不是进行访问,并不涉及数据的任何改变,使信息保密性遭到破坏, 数据的合法用户对这种活动一点也不会觉察到,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被动攻击包括嗅探、信息收集等攻击方法
常见的攻击方式分为:
植入恶意软件:病毒,蠕虫,僵尸网络:通过各种手段在大量计算机中植入特定的恶意程序,使控制者能够通过相对集中的若干计算机直接向大量计算机发送指令的攻击网络攻击服务器或网络基础设施:拒绝服务攻击(DoS)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攻击
弱点攻击:向一台目标主机上运行的易受攻击的应用程序或操作系统发送制作精细的报文,达到攻击的目的
带宽洪范:攻击者向目标主机发送大量分组,分组数量之多使得目标的接入链路变得拥塞,使得合法的分组无法到达服务器
连接洪范:攻击者在目标主机中创建大量半开或者全开的TCP连接,使主机因为伪造的连接而陷入困境,无法打开合法的连接
嗅探分组:分组嗅探器可以记录每个流经分组,从而嗅探用户的隐私信息
伪装:攻击者通过伪装成用户信任的角色来截取用户的信息
-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 协议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 Internet的构成描述:
- 具体构成:边缘(端系统,包括软件和硬件)、核心、接入网络和物理介质
- 网络交换方式:电路和分组
- 电路:时分和频分
- 分组:数据报和虚电路
- 分组交换网络中的延迟及其计算
- TCP/IP的分层模型,各层PDU的名称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