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笔记之《老马识途》

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故事知名度相当高,选自《韩非子 说林上》。

管仲与齐桓公的君臣故事流传甚广,不必过多解释,隰朋是桓公的左相,也是齐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两人跟从齐桓公去攻打孤竹国。孤竹国出现的很早,商朝的属国,位于今天河北卢龙到辽宁辽阳一带。商朝末期还出现了两个贤人——伯夷、叔齐,因为周武王灭掉了商朝,他们认为以臣弑君,不义,发誓“不食周黍”,隐居饿死在了首阳山。

管仲、隰朋去打孤竹国,“春往冬反”,春天去,冬天才回来。“反”通“返”。从今天的河北东北部回返山东临淄,当时齐国的都城。道远,再加上也没有指示牌与导航,返回的时候“迷惑失道”,“失道”是迷路,比如“失明”是眼睛看不见了,同样的表达。

迷路,很严重,尤其是冰天雪地,又带着大部队,如果处理不好,后果很严重。这时候,一代贤相管仲登场了。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我们可以利用老马的智慧。

这是管仲的行军经验,动物识路的能力比人类强太多,我怀疑他们体内有内置GPS。于是他们放开军队里的老马,前行带路,“遂得道”结果找到了路。“失道”“得道”,悲喜两重天。

我们听的故事,大多都讲到了这里,其实后面还有一段。路找到了,但是接着又遇到了一个问题,走在大山里,没水了,这比迷路还要严重。另一个聪明人——隰朋登场。 隰朋说:“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阳面,夏天住在山的阴面,蚂蚁洞口的土堆高一寸而地下八尺就有水。于是就去找蚂蚁洞,挖下去,果然有水。

古文里,山水的阴阳面是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在我们北半球,太阳照射在山的南面,所以山南为阳,仔细观察,水正相反,水的北岸为阳面。所以有句话叫“山南水北谓之阳”。所以“洛阳”是在洛水的北岸,山东有个地方叫“济阳”是在古济水以北。韩信的封地淮阴,则是淮河南岸无疑了。而秦朝的都城咸阳,则是因为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根据蚂蚁洞找水这事难辨真假,因为本身冬天找蚂蚁洞就是个棘手的问题,姑且存疑吧。不过“蚁壤一寸而仞有水”这种说法挺有趣,蚁壤就是蚂蚁洞外堆的土。寸、尺、仞,这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八尺为一仞,当然每个朝代一次的具体长度有差距,我们就不深究了。

文章的最后,韩非发表了一番议论。凭着管仲和隰朋的聪明才智,遇到不知道的问题,都不以把老马和蚂蚁当成老师而为难。如今的人,不懂得用他们愚笨的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是错误的吗?

我问学生,这个故事作者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虚心学习!”

这是个二年级的孩子的回答,说的真好!

两个故事讲完了,第一个叫“老马识途”,流传甚广。而第二个呢,很少被提起,那就叫“老蚁识水”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文笔记之《老马识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