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残疾了,但你不知道

据说,神经科学家在探索人类大脑时发现,神经元周围生长着一层脂肪组织,学名叫“髓磷脂”。它可保持神经元干净和正常运转,相应的大脑回路就能更轻松有效地工作。想要在某方面有了不起的成就,就需要更多髓磷脂的协助。

但如果人们经常利用网络或智能手机打发时间,注意力长期被分散,会影响髓磷脂的产生,大脑很可能会被重新编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形成“心智残疾”。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盛行,新媒体网络与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个体的生存越来越碎片化与原始化,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也逐渐模糊,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网络媒体软件对人们有很严重的“致瘾性”,大家更愿意沉浸在电视与网络的世界,走到哪里都手机不离手,低头一族随处可见。

网络游戏,短视频以及影视剧等占满了人们生活中大量时间。即使要阅读,可能花在网络作品上的时间也远比沉下心来阅读书本更多,哪还有时间放慢节奏,静下心来欣赏经典作品,有人形象地把这一现象称作“快餐文化”或“快餐阅读”。

更糟糕的是,在“快餐文化”里浸泡久了,我们似乎越来越难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有的人刷了几个小时的短视频后,突然“上进心”跳出来,觉得自己太堕落,于是决定拿起书本去认真阅读,可是不到五分钟,心思就开始躁动。妥妥的“间歇性踌躇满志”,努力五分钟,嗨玩两小时。

请试着回想一下:

现在的你,是不是看到稍微长篇的文字,大脑就自动关闭阅读欲望?

书签一直夹在书的前半部分未动,甚至有些书连包装都未拆开。

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学习,一直在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曾经的我也有同样的问题,前一天做了满满的计划,第二天实施起来永远是“未完成”。做事情一直处于“三分钟热度”的状态,很难集中注意力,也很难持之以恒。羡慕别人的成功,而反观自己,能力却匹配不上野心。殊不知,原来这是一种“心智残疾”,而这种病,是我们自己日积月累导致的。

就在我浑浑噩噩和迷茫无助的时候,我开始试着从书中去寻找答案。毕竟从古至今,杰出的先辈们一直在向我们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著名书画家李苦禅老先生也曾告诉我们:“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偶然间在一次逛书店的时候,还真让我遇到了一本好书,最开始是被它的封面介绍给吸引:

此书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力荐,并入选樊登读书会2018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如何克制频频袭来的刷微博,玩微信,逛淘宝的冲动?

怀着好奇的心情,我买下并认真阅读完了这本书,也真的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整本书遵循了最基本的三体原则,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讲述了深度工作。作者收集了大量的例子来力证和支撑所述观点,不仅有理有据,而且通俗易懂。如果你认为这是一本“鸡汤”,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书中给到的几乎都是诚意满满的干货,教读者如何一步步活出专注的人生。

回到我们刚刚所说的关于“三分钟热度”或“注意力分散”等心智问题,书中就给出了一些非常有效的方法,读者都可以从中挑选适合自己的方式。

方法一:链条法,设定一个启动时间,每天这个时候开始深度工作,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将手机静音,认真专注完成要做的事情。每天同样的时间,创造一种工作节奏。

方法二:计划网络时间使用时段。规定好使用网络的时长,其他时间坚决不使用网络。

方法三:选择网络工具应遵循“手艺人方法”,而不是“任何益处法”。

a. 任何益处法: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去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b. 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方法四:“双峰哲学法”,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

方法五:有成果的冥想。一周大概两到三次。在散步,洗澡等心智未劳作的碎片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

书中给出的方法不胜枚举,当然,方法固然再好,实践才能出真知,一直努力到养成习惯,就像书中所说:“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优秀的人的生活大多是孤独且枯燥的。

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方法是好方法,但是我就是做不到怎么办呢?

这很正常,毕竟我们刚刚所说的“心智残疾”也不是一天养成的,是我们在虚幻的网络世界漂了很久才形成的。所以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问题是你是否愿意踏出转变的第一步,有时候想未来感觉很遥远很飘渺,但只要你踏出第一步,接下来,慢慢走,没准就到美好的以后了。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会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心流”。深度工作产生心流,而心流产生愉悦和满足感。

因此,当你在未来某一天拥有这种“心流”的时候,也就是你战胜“心智残疾”的那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残疾了,但你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