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听到的最大谎话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多少家长迷信起来,就是这句话,火了多少保健品,就是这句话,火了多少培训班,就是这句话,火了多少学区房。到底什么才叫输在起跑线?是年龄小吗?是资源丰富吗?是物质富足吗?就是说一开始不能比别人差,是这个意思吧,那么,接下来的事,恐怕不会那么如你的意。



1.

前几天一位育儿专家讲了一个故事,她是这么说的,有两个大学教授跑来跟她诉苦,说自己孩子4岁就上学,19岁就读博士了,读完之后什么也不做,就在家里抱着爆米花吃,还顺带吃一大堆膨化食品,叫他出去也不去,工作也不工作,把父母急得不行,就跑来问她应该怎么做。

她说,因为孩子在该吃爆米花的年纪没有吃,所以现在拼命的吃,把原先没吃的都补回来。现在的父母都急功近利,巴不得孩子一下子就成人成才,所以拼命的拔苗助长,引用教育专家卢梭的话就是: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蜜,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孩子倒是没输在起跑线,输在青年期了。



2.

最初听到这话时,我觉得,太TM正确了,我还坚定不移地执行了,我在家给孩子买了很多的益智玩具,心想玩了这些孩子会更加聪明吧,结果就是,孩子不知道选哪一个好,这玩一下,那玩一下,最后注意力完全不能集中,可把我急的,后来我慢慢才知道,培养专注力的时候,什么东西都不能贪多,而是要精,同一种类型的玩具不要超过5个,每次玩的时候就拿出2个,太多的东西在孩子面前,他们反而不知道自己该玩什么好,很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我身边很多家长,这补习班,那补习班,周六上午怎么安排,几点去哪里,下午怎么安排,去哪里,听得我的头都大了,妈呀,孩子脑袋里面装这么多东西,真的能全部消化完吗?但是她们给出的答案就是,不要小看了孩子,他们能吸收的,而且,就算吸收不了,也要去,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不去的话就落后了,所以哪怕其实学不到任何东西,也不会比别的同学差。

这逻辑,是不是就是说,只要孩子去了,哪怕没有兴趣,也必须得坐在那里,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煎熬啊,我并不是反对补习班,但是前提是,孩子得喜欢啊,这到底是谁在学啊,这学的意义是什么啊,就是为了不比别人差?



3.

我们老家有一个鞋匠,养了两个儿子,一个清华,一个北大,上过清华的儿子到美国给别人讲课,每一堂课都是5万美元起步,照说,他们的起点也不高吧,做鞋匠的老爸既没钱,也没文化,想要给孩子提供那么优越的条件也是不可能的,可两个孩子就是读书的料啊,最后也还是成人成才了,没办法,天生的,不要嫉妒。滚粗!

有一位高考状元在分享自己的心得时说,很感谢自己的父母,他们都是外交官,很小的时候就带着他去了很多个国家,他们从来没有逼着自己去学习,只是他看过了很多之后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有些家长,太喜欢为孩子做主,孩子自己想学什么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决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带他们看世界,尽可能多得开拓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勇敢的试错,渐渐地找准自己的方向,然后在他们选择的道路上推他们一把,比如,路很辛苦,中途很想放弃,我们就要鼓励或是,逼着他们坚持坚持再坚持,激发他们的潜能。

范玮琪当初放弃哈佛大学走上音乐这条路时,爸爸给她写了很长一封信,说支持她的选择,希望她能在这条路上发光发热,她的成名路也充满了曲折,可是她依然选择坚持下去。周杰伦也感谢自己的母亲,当时练钢琴很想放弃,是母亲逼了自己一把,才有了后来的他。



4.

有人说,培训班也是在试错啊,试了才知道合不合适,可是,你能不能一次性不要选择那么多的班,吓死人了的,一次选一两个对孩子不是更好吗?都是平民老百姓,家里又没有王位要继承,这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吗?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是多么不信自己孩子,才要这么样拼命挖掘,淡定一点,多找孩子的闪光点,他们总是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过度多早的开发他们,对他们来说,真的不是什么好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些年听到的最大谎话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