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赠盗诗”:悲悯情怀送关爱,和风细雨润人心

一、前言

清代文学家郑板桥的一首吟给小偷听的诗很有名,因两百多年来民间多有传说,且都无标题,笔者姑且称作“赠盗诗”吧,这里不妨学习一下。

全诗为:

细雨蒙蒙夜沉沉,

梁上君子进我门。

腹内诗书藏万卷,

床头金银无半分。

出门休惊黄尾犬,

跃墙莫损兰花盆。

天寒不及披衣送,

趁着月黑赶豪门。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清朝中期书画大家,也是著名文学家,世称诗书画“三绝”。早年过得艰辛,中进士后任过两县知县,政声很好,爱民如子,一生嫉恶如仇,不与世俗为伍,却不失诙谐幽默。初看郑板桥的这首“赠盗诗”浅显易懂,仔细玩味,却发现含有深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悲悯情怀送关爱,和风细雨润人心。

二、“赠盗诗”的故事

据说郑板桥在入仕之前,靠卖字画蒙生,他那时的书法绘画已有相当功底,但许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字画也不太好卖,家里日子过得相当窘迫。

世道艰难,民间多出盗贼,连板桥先生这样的人家也时有盗贼光顾。

一天深夜,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还下着蒙蒙细雨,郑板桥正睡得迷迷糊糊的,忽然听到家里有什么声音响动,他马上醒来,仔细一听,明白原来有小偷到访,心想家里也没什么比较值钱的东西可偷,心念一动,当即大声吟起诗来: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小偷初听时吓了一跳,听出主人家应该不是在说梦话,“梁上君子”不就是指的自己吗?心中暗暗叫苦,赶紧轻轻闪身躲在角落。小偷大气也不敢出,刚才翻进来时弄得满头满身的灰尘和蜘蛛网,这时呛得差得咳出来,没办法,只好忍住。过了一小会儿,见主人家并没有起身,于是胆子又大了起来,开始翻箱倒柜。突然,又听到屋内主人家的声音:

“腹内诗书藏万卷,床头金银无半分。”

小偷又吓了一跳,心想看来主人家确实知道自己来了,并不起来抓,只是通过吟诗提醒自己说他家里穷。小偷经常看到郑板桥在街上卖字画,以为他家里必定多少有点积蓄,这下判断失误,对方明知自己就在屋里却不来抓,说明一是真没什么可偷的,二是人家不想为难自己。小偷除非被抓个现行,否则多少总要偷点东西走,不会空手而归,于是顺手把郑板桥的画笔拿走一支,准备原路返回,翻墙出去。

郑板桥当然不知道小偷顺手拿走了画笔,但知道小偷应该快出去了,他一生只画兰、竹、石,对放在土墙上的那盆兰花珍爱有加,想到小偷会翻墙出去,刚才翻进来时没惊到家里那条大黄狗,也没弄翻墙上的兰花盆,这时慌慌张张地出去,可能会惊到那条狗而被狗咬,还会把兰花盆弄翻,于是又大声吟出诗句:

“出门休惊黄尾犬,跃墙莫损兰花盆。”

小偷听了想,主要家这分明是为我自己好,怕我被狗咬到,还提醒我不要弄翻兰花盆,越发对主人家有几分好感了,觉得不该冒冒失失地错来他家,就悄悄把画笔放回原处,轻手轻脚地翻过墙头,刚刚脚踏实地,里头又传出声音来:

“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小偷听后来不及细想,匆匆忙忙地折回到半路,才细想刚才郑板桥最后一句,是善意提醒自己在这一家没有收获,要改变方向,去偷大富人家才不会白忙活。从那以后,这小偷果然不偷穷人家,只把目标瞄准那些为富不仁的人家,还真的多有斩获。

三、“赠盗诗”赏析

小偷这个职业自古有之,除了少数是因为游手好闲、好吃懒做选择做小偷外,大多数是因家里太穷,不得不铤而走险,做起这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行当。所谓“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郑板桥所在的那个时代,官场有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腐败,官府横征暴敛,轮番搜刮民脂民膏,苛捐杂税繁多,时遇荒年,庄稼欠收,老百姓度日如年,逃荒要饭、卖儿卖女的不少,其中极少数人走上了做小偷的不归路。而官府人家或大富人家却过着奢华的生活,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诗句描绘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郑板桥入仕之前身在乡野,家里有时也穷得揭不开锅,深知民间疾苦,对小偷这种因穷困而误入歧途的人,内心有厌恶,却更多的是同情,且对那些为富不仁、欺压百姓的阶层充满仇恨和鄙弃,心里倒愿意小偷去偷那种人家。他后来中进士为官,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与前述“赠盗诗”一以贯之的是他那同情民间疾苦,希望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悲悯情怀。对比一下,此诗还希望朝廷官员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要随时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而“赠盗诗”则通过和风细雨般的提醒和劝告,引导和感化误入歧途的人,希望这些人通过偷富豪改变家里的窘况后另谋生路,不要再干这种见不得人的营生,先心革命重做人。

郑板桥的“赠盗诗”,坊间流传着多个版本,前述是其中之一。因诗句不太完全符合格律,倒有点像顺口溜,于是有人猜测说也许是其它人所作,由于与郑板桥同情下层百姓的思想一致,附会为郑板桥所作了。这种猜测也不无道理。笔者倒宁愿相信是郑板桥所作。自古以来的文人大家不一定每首诗每篇文章都是精品,偶尔写点不合格律的小诗小文也属正常。

有人说郑板桥这首诗最后两句有“夜深费我披衣送,望拾雄心重做人”这个版本,我觉得不太可能,连全诗都有传说附会之可能,是不是他所作都还存疑,更何况最后来一句“望拾雄心重做人”,实在太离谱了。

四、其他“赠盗诗”的故事

古代类似的“赠盗诗”的故事还有他例。据明朝陆容的《菽园杂记》载“吟诗退盗”的故事,说从前苏州有个贫寒的老儒生叫沈质沈文卿,有一晚上因天冷睡不着,小偷翻墙来偷东西,他吟诗一首:“风寒月黑夜迢迢,辜负劳心此一遭。只有破书三五册,也堪将去教儿曹。”小偷听后只好悻悻离去。

另据《唐诗纪事》载,说唐代诗人李涉到江西九江去看望他的弟弟李渤,途遇盗贼,贼知其名,求诗一首后,还用好酒好肉招待他。李涉诗题为《井栏砂宿寓夜客》,是这样写的:“春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诗中那句“世上如今半是君”,意在影射当时贪官污吏,虽不是盗贼,盘剥欺压百姓,却比盗贼更甚,这与《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中记载的孔子“苛政猛于虎”之说,是一脉相承的。

五、结语

可以说,在揭露时弊方面,郑板桥的这首“赠盗诗”与李涉的《井栏砂宿寓夜客》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郑诗又侧重于以和风细雨般的诗句,提醒、劝导和关爱不幸入歧途之人,充满人情味,充满悲悯情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郑板桥的“赠盗诗”:悲悯情怀送关爱,和风细雨润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