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真是精心设计的流程,扎实推进的课堂”,在观摩了梁老师执教的《山水画的意境》一课之后,我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这节课梁老师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从“文本解读”转向了“能力培养”,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具体谈谈我的想法:

  一、魅力导入

梁老师首先以看图画猜诗句的方式开课,一幅幅意蕴深远的中国画,用古诗句去诠释它们的意境之美,真是恰如其分啊!这也成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顺利进入文章的学习。同时,梁老师注意到适时提高音量、调整语速、调控语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开课如题好,老师精气神足,学生自然以活力相赠。一场“好戏”拉开了帷幕。

  二、朗朗书声

语文课堂离不开朗朗的读书声,朱自清曾经在《论朗读》中指出:“读的用处是最大的,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它。”《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可是,在语文教学中,为数不少的老师忽视朗读训练,虽有书声但收效甚微。其实,朗读是一种再创造性活动,我们应当充分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正如这节课梁老师一开始让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熟悉文本内容。课程进行中,根据教学需要让同学们开展寻读、齐读、个别范读、回读等朗读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读中体悟,在读深思,效果显著。

三、课堂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和探索者”。在课堂上,老师的角色是适时引导和评价,而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学生被拉着拽着走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节课上梁老师并未喧宾夺主,灵活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去挥洒,通过个别发言、板书展示、小组合作、多形式朗读、图片赏析、诗歌鉴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且看这个教学切片:这篇议论文,学生通读全文,能找出文中作者的观点。但是作者如何论证这一观点呢?在这堂课上梁老师抛出这个题让学生大胆假设,积极求证,放手让同桌合作学习,化解了部分学习难度。找学生到讲台板书,展示文章来论证思路之后,教师这时点拨引导,这样一个教学难点就水到渠成处理到位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梁老师的课,反思自己的课堂。学无止境,我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