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pace

今年上映的纪录片《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讲述了 SpaceX 鼓舞人心的崛起历程,以及埃隆·马斯克 20 年来为重振美国太空旅行野心所做的努力。

“Space X正在寻找全世界的人才,以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最终实现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我们是一个机会平等的雇佣关系,我们提供基础工资、全面的医疗和股份福利“-以上出自SpaceX官网招聘页面头部

2002年3月14日,SpaceX在加州霍桑出生,目标是降低太空运输成本,进行火星移民,使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

2002年5月,马斯克与火箭发动机天才汤姆在加利福尼亚一间仓库创建了SpaceX公司,准备自研火箭。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猎鹰一号的三次发射均以失败告终。

经费快要弹尽粮绝,大家都觉得要“就地解散”的时候,马斯克并没有层层问责,而是要求尽快解决问题,尽快安排下一次发射,第四次终于发射成功。

12月,作为一家私人企业,却获得NASA16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巨额货运合同,这对处于start up的SpaceX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逐步实现盈利。

2011年,马斯克宣布开发可重复使用火箭,大大降低开发成本,人类从此掌握了量产型运载火箭的可回收技术!

此时SpaceX员工数已从最初的三人增长到约七千人,公司估值迅速超过300亿美元,累计订单收入超过120亿美元

七千人对一些老牌航天企业来说,确实有些迷你,而马斯克本表示:雇佣很多人去做一件复杂的事情,往往是不明智的。数量永远难以弥补质量上的差距。人多了还会降低效率,增加任务成本。

在一次次炸毁,失败,融资困难中,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只为了下一次的完善和迭代,纪录片只有短短2个小时,而马斯克的身价也在十年间不断飙升,这个充满个人魅力又极具广阔视野和野心的男人,一次次的改写历史。

很欣赏他们的一点,这个公司,更像是一群人很喜欢创造的人,想做点酷的不同以往的东西,做出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

完成了目标1,不会止步当前,不断的去挑战,去冒险,去试错,再次创造更高一级的目标,敢想、敢做、敢失败。也许,这就是创新的土壤。

不管怎么样,家庭仍是最重要的部分,宇航员星辰大海后,还是要回家。

这一切,让人不禁想象,也许遥远的未来就在不久的将来,如果用更长的时间轴去看此时此刻,会显得渺小和不足挂齿,人类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这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差不多应了王尔德的那句名言:“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Return to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