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确定网络数据收发双方是哪台电脑,需要用ip来标记电脑;用来在网络中标记一台电脑,比如192.168.1.1; 在本地局域网上是唯一的。本地局域网也称内网。如果要实现不同局域网下的通信,则要连接到外网。
即互联网,局域网通过一台服务器或是一个路由器对外连接的网络,这个IP地址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内网里所有的计算机都是连接到这一个外网IP上,通过这一个外网IP对外进行交换数据的。也就是说,一个局域网里所有电脑的内网IP是互不相同的,但共用一个外网IP。(用ipconfig/all查到的IP是你本机的内网IP;在http://www.ip138.com上看到的是你连接互联网所使用的IP,即外网)。
由 Inter NIC(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因特网信息中心)负责。这些 IP 地址分配给注册并向Inter NIC提出申请的组织机构,公有 IP 全球唯一,通过它直接访问因特网(直接能上网)。
属于非注册地址,专门为组织机构内部使用,说白了,私有 IP 不能直接上网。
ip地址用来标记局域网内的一台电脑,为了能够标记电脑上运行中的程序,需要使用端口来标记。
知名端口是众所周知的端口号,范围从0到1023,这些端口号我们在编程时不能使用。
动态端口的范围是从1024到65535,我们在编程时可以使用。
程序如果想通过网络进行收发数据,需要使用socket进行编程来实现。
为了能够完成2台电脑(可以更多)上程序之间通信,需要有几个条件:
1.明确是哪台电脑到哪台电脑,即用ip地址来标记
2.明确电脑上的那个程序,即用端口来标记
3.还要明确怎样进行传送数据,即网络协议(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怎样发送数据,怎样接收数据的规范)
创建套接字:
import socket
socket.socket(AddressFamily, Type)
说明:
函数 socket.socket 创建一个套接字,该函数带有两个参数:
Address Family:可以选择 AF_INET(用于 Internet 进程间通信) 或者 AF_UNIX(用于同一台机器进程间通信),实际工作中常用AF_INET
Type:套接字类型,可以是 SOCK_STREAM(流式套接字,主要用于 TCP 协议)或者 SOCK_DGRAM(数据报套接字,主要用于 UDP 协议)
创建一个tcp socket
import socket
# 创建tcp的套接字
s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 ...这里是使用套接字的功能(省略)...
# 不用的时候,关闭套接字
s.close()
创建一个udp套接字
import socket
# 创建udp的套接字
s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DGRAM)
# ...这里是使用套接字的功能(省略)...
# 不用的时候,关闭套接字
s.close()
1、UDP是一个非连接的协议,传输数据之前源端和终端不建立连接, 当它想传送时就简单地去抓取来自应用程序的数据,并尽可能快地把它扔到网络上。 在发送端,UDP传送数据的速度仅仅是受应用程序生成数据的速度、 计算机的能力和传输带宽的限制; 在接收端,UDP把每个消息段放在队列中,应用程序每次从队列中读一个消息段。
2、 由于传输数据不建立连接,因此也就不需要维护连接状态,包括收发状态等, 因此一台服务机可同时向多个客户机传输相同的消息。
3、UDP信息包的标题很短,只有8个字节,相对于TCP的20个字节信息包的额外开销很小。
4、吞吐量不受拥挤控制算法的调节,只受应用软件生成数据的速率、传输带宽、 源端和终端主机性能的限制。
5、UDP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 因此主机不需要维持复杂的链接状态表(这里面有许多参数)。
6、UDP是面向报文的。发送方的UD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 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给IP层。既不拆分,也不合并,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 因此,应用程序需要选择合适的报文大小。
服务端:
'''udp发送端'''
import socket # 导入 socket 模块
# hostname = socket.gethostname()
# ip = socket.gethostbyname(hostname)
# print(ip)
def main():
# 创建udp的套接字
udp_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DGRAM)
udp_socket.bind(("", 7890) ) # ''空字符串表示本机ip 端口绑定了就是绑定的端口号,否则发送方的端口号是随机绑定的
while True:
# 准备接收方的地址
# '192.168.1.123'表示目的ip地址
# 8080表示目的端口
dest_addr = ('10.141.98.172', 8080) #是元组格式
send_data = input("请输入要发送的数据:") #发送的内容
# send_data='i love you!'
if send_data == "exit":
break
udp_socket.sendto(send_data.encode("utf-8"), dest_addr) #send_data.encode("utf-8")把输入内容改为字节类型
# 关闭套接字
udp_socket.clo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客户端
'''udp接收端'''
import socket
def main():
#1.创建套接字
udp_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DGRAM)
#2.绑定本地的相关信息,如果一个网络程序不绑定,则系统会随机分配
local_addr = ("127.0.0.1", 8080)
udp_socket.bind(local_addr)
while True:
#3.等待接受双方发送的数据
#1024最大字节
recv_data=udp_socket.recvfrom(1024)
#recv_data是元组(接受的数据,发送方的ip,端口)
# print(recv_data)
print(recv_data[0].decode('utf-8'))
#关闭套接字
# udp_socket.close()
if __name__== "__main__":
main()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协议,也就是说,在收发数据前,必须和对方建立可靠的连接。 一个TCP连接必须要经过三次“对话”才能建立起来,其中的过程非常复杂, 只简单的描述下这三次对话的简单过程:
1)主机A向主机B发出连接请求数据包:“我想给你发数据,可以吗?”,这是第一次对话;
2)主机B向主机A发送同意连接和要求同步 (同步就是两台主机一个在发送,一个在接收,协调工作)的数据包 :“可以,你什么时候发?”,这是第二次对话;
3)主机A再发出一个数据包确认主机B的要求同步:“我现在就发,你接着吧!”, 这是第三次对话。
三次“对话”的目的是使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同步, 经过三次“对话”之后,主机A才向主机B正式发送数据。
TCP三次握手过程
第一次握手:主机A通过向主机B 发送一个含有同步序列号的标志位的数据段给主机B,向主机B 请求建立连接,通过这个数据段, 主机A告诉主机B 两件事:我想要和你通信;你可以用哪个序列号作为起始数据段来回应我。
第二次握手:主机B 收到主机A的请求后,用一个带有确认应答(ACK)和同步序列号(SYN)标志位的数据段响应主机A,也告诉主机A两件事:我已经收到你的请求了,你可以传输数据了;你要用那个序列号作为起始数据段来回应我
第三次握手:主机A收到这个数据段后,再发送一个确认应答,确认已收到主机B 的数据段:"我已收到回复,我现在要开始传输实际数据了,这样3次握手就完成了,主机A和主机B 就可以传输数据了。
TCP建立连接要进行3次握手,而断开连接要进行4次
第一次: 当主机A完成数据传输后,将控制位FIN置1,提出停止TCP连接的请求 ;
第二次: 主机B收到FIN后对其作出响应,确认这一方向上的TCP连接将关闭,将ACK置1;
第三次: 由B 端再提出反方向的关闭请求,将FIN置1 ;
第四次: 主机A对主机B的请求进行确认,将ACK置1,双方向的关闭结束.。
由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断开可以看出,TCP使用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 大大提高了数据通信的可靠性,使发送数据端和接收端在数据正式传输前就有了交互, 为数据正式传输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服务端
import socket
def main():
#1.创建tcp的套接字
tcp_client_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2.链接服务器
server_ip = input("请输入要链接的服务器的ip:")
server_port = int(input("请输入要链接的服务器的port:"))
server_addr = (server_ip,server_port)
tcp_client_socket.connect(server_addr)
while True:
#3.发送数据/接收数据
#因为是tcp,类似打电话,不用重复写端口和ip
send_data = input("请输入要发送的数据:")
tcp_client_socket.send(send_data.encode("gbk"))
#4.关闭套接字
#tcp_client_socket.clo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客户端
import socket
def main():
#1.买个手机(创建套接字)
tcp_server_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2.插上手机卡(绑定本地信息)
tcp_server_socket.bind(("",7891))
#3.将手机设置成正常的响铃模式(让默认的套接字由主动变成被动)
tcp_server_socket.listen(128)
print('----1----')
#4.等待别人的电话到来(等待客户端的链接 accept)
#accept返回元组 左边两个变量,右边一个元组 即元组拆包
#如果有新的客户端来链接服务器,那么就产生一个新的套接字
#专门为这个客服端服务
#client_socket用来为这个客服端服务
#tcp_server_socket就可以省下来专门等待其他新客服端的链接
#clientAddr :客户的地址
#tcp_server_socket负责监听,client_socket负责通信
client_socket,clientAddr = tcp_server_socket.accept()
print('----2----')
print(clientAddr)
#服务端先收,客服端先发
#接收客服端发送过来的请求
#recv_data是数据
recv_data = client_socket.recv(1024)
#回送一部分数据给客户端
client_socket.send('收到啦我反馈'.encode('gbk'))
#关闭套接字
client_socket.close()
tcp_server_socket.clo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1、基于连接与无连接;
2、对系统资源的要求(TCP较多,UDP少);
3、UDP程序结构较简单;
4、流模式与数据报模式 ;
5、TCP保证数据正确性,UDP可能丢包;
6、TCP保证数据顺序,UDP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