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书话 7(宋金元) 2014-03-12

 《汾阴二圣配飨铭》,宋大中样符四年(1011)立,现存万荣县宝鼎乡庙前村后土庙,高2.52米,宽7.14米,一连五石,曾在宝鼎旧城的泰山庙前面做过照壁,也称萧墙碑,系宋真宗在后土庙庙祀后,撰文并亲自书丹。额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文内容是真宗率员祭祀的经过,同时称颂宋太祖、宋太宗功高德隆、配飨后土祠,分享后代祭祀。

 汾阴后土祠,位于山西省万荣县宝鼎乡庙前村北,是最古老的祭祀后土之所,“轩辕氏祀地祗扫地为坛于脽上,二帝八员有司,三王方泽岁举”,尧、舜之时,夏、商、周三代,都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汉文帝立庙,汉武帝六次祭祀后土,扩建汾阴后土祠,在此留下千古绝赋《秋风辞》,元鼎元年六月得宝鼎于祠旁,改年号为元鼎。汉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东汉光武帝等先后来此祭祀达11次之多。唐玄宗三次来此祭祀,并扩建祠庙。宋真宗赵桓大中祥符四年也来此祭祀,为这次祭祀活动,拨款对后土祠进行了修葺,并御制御书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从汉代至宋代历朝皇帝先后24次在万荣汾阴祭祀后土。明清时皇帝祭祀后土的仪式,迁徙于北京天坛。1996年,国务院确定万荣后土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秋风楼上《秋风辞》刻石

  《司马温国公神道碑》,北宋元祐三年(1088)立,由哲宗皇帝亲题篆额“忠清粹德之碑”,苏轼奉赦撰文并书丹,玉册官臣王蟠奉旨摹刻。绍圣初,御史周秩首论“温公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哲宗令将原碑推倒,碎为四段,碑文被毁,深埋地下,碑额御篆、碑座甚巨而幸存。金皇统八年(1148),新任夏县县令王庭直拜谒司马温公祠,见废墟处长一杏花树,高丈余,树冠如伞,枝繁叶茂,实为奇观,忆及前事,命人掘挖,得断碑4段于泥土中。后将断碑依原拓片重新镌刻,连同额、跋共6石立之,称“杏花碑”。明嘉靖二年(1523),巡按山西监察御史朱实昌仿原碑复立一巨型碑,通高8.3米,阔1.76米,厚0.44米,立于旧龟趺,额冠原哲宗御书“忠清粹德之碑”额,现矗立在司马光温公祠前,堪称三晋第一碑。

碑楼

附司马光书法: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县(今礼元镇阜底村)人。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宰相。存世墨迹有《毓秀帖》和《赵鼎楷书札子》。 

王庭筠(1151~1202)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黄华老子,别号雪溪。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翰林修撰。是左相张浩的外孙,其父王遵古(字仲元)官至翰林直学士,时人誉为“辽东夫子”。书法学米芾。传世书迹有题《幽竹枯槎图》、《李山画风雪杉松图卷跋》、《米芾研山铭跋》、《七绝诗碑》、《重修蜀先主庙碑》、《博州重修庙学记碑》。

王庭筠《重修蜀先主庙碑》

张天锡,字君用,号锦溪老人、懒龙居士,金代河中人,官至机察,善书,著有《草书韵会》行世,《草书韵会》集古名家草书之字形,以韵部排字,收录自汉章帝史游以下至金王万庆共二百五十七人,赵秉文作序,摹刻甚精。元末,又增入鲜于枢,改名《草书集韵》。明初翻刻本,删去赵序及诸家姓名。《草书韵会》对后世草书普及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释溥光,俗姓李,元代高僧,字玄晖(元晖),号雪庵(雪窗),山西大同人,尝寓居绛州寂照寺西独乐洞。能诗文,精书善画。书工真、行、草诸体,尤善作大字。深受赵孟頫赏识,荐之于朝,特封昭文馆大士,赐号玄悟大师。他著有《永字八法》、《雪庵字要》(又称《雪庵大字法》)等。

今释溥光存世的大字楷书,碑刻有河南登封嵩山戒坛寺石刻《拣公茶榜》全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户县大重阳万寿宫《敕赐大重阳万寿宫》碑名八大字,陕西周至楼观台《终南山古楼观大宗圣宫重建文始殿记》碑阴"文始之殿"四大字;匾额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之殿"木匾六大字,皆为传世珍品。

石头和尚草庵歌卷

跋画小楷书

跋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悟道《题草堂诗》
敕赐大重阳万寿宫碑
《八大人觉经》残碑拓片

溥光《戒坛寺石刻-万安寺茶牓》

你可能感兴趣的:(河东书话 7(宋金元) 201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