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提到魏永康,都会冠上一个前缀——“神童”。这个如今的“神童”,在2021年11月9日因病去世。他的妻子于11月17日清晨,“在天涯论坛发布了一份讣告,宣布了他的死讯。
他的离世,对自己的妻子、一双儿女,和父母来说,自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们不禁唏嘘,如果可以选择,魏永康的妈妈会要一个普通的儿子还是一个神童呢?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魏永康的生平经历:
1983年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的华容县城,2岁就已经认识上千字;4岁把初中课程学完;8岁上初中,13岁高考以602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是当地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7岁到中科院硕博连读。
他的妈妈曾学梅可谓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付出了一切。从魏永康8岁上中学开始,曾学梅就开始了她的陪读人生。1991年,在中学领导的安排下,曾学梅在学校附近租了一所小房子。1994年,曾学梅从百货公司下岗,更加专注地将精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曾学梅都不让魏永康插手,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
就这样,在妈妈的高强度的要求下,魏永康的学业一路高歌。他不知道什么天气该穿什么衣服,不会安排自己的作息和料理自己的生活,因为长期一个人看书学习,他性格内向,没有朋友。所以,这样的他,虽然智力超群,但是因为生活自理能力加上人际交往能力太差,在2003年8月,被中科院劝退。
他“跌下神坛”的事件被媒体曝光,回到家乡后,身边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评论让他彻底消沉。就连妈妈都说宁愿他去死!他一度精神崩溃,这个在大家眼中的天才,最终还是“泯然众人”。
这样的大起大落的人生也成了魏永康母亲的一个心结,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从魏永康的一生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世间的一种悲哀,家庭教育的一些误区。
几乎每个妈妈都在知道自己怀宝宝之后,期待着他(她)是一个聪明的小孩,漂亮的小孩,真正到了孩子要出生的那一刻,又祈祷孩子健健康康就好。当孩子平安降生,慢慢长大之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就不断增加砝码。
我们生怕在求学阶段,自己哪一个环节疏忽了,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严重局面。我们天真地以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好了,学习好,孩子就能有个好学历,找个好工作,以后的人生道路也是一路平坦无忧。
可是人生的道路并不是我们可以设计的,而且,每个人的人生应该被他自己掌握,而不是被人操控。可是,我们总是忍不住要去操控孩子的人生。
我们给他安排他并不喜欢上的兴趣班、我们给他买回一沓习题试卷、我们给他安排每天的着装、我们甚至想偷看他的日记和手机、我们阻止他和某些孩子来往。我们打着爱的旗号,对孩子进行着操控,却浑然不觉。
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
其实古人早有智慧,教育的本质是启发一个人的智慧,教会一个人自立自强自爱。我们得先教会一个孩子成人,再去考虑成才的事。
在妻子的眼中,魏永康早已“从神童变成了懂得生活的丈夫”,婚后两人育有一儿一女,生活幸福美满。经过反思后的魏永康的妈妈曾学梅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会有哪些改变呢?在孙子和孙女面前,曾学梅被禁止提及的一句话,就是“你爸爸在你这个岁数,已经……”将孙子、孙女的童年与儿子的童年作对比,是绝对不允许的。
但是,曾雪梅还是想干预孙辈的教育。她曾经与儿媳商议,她来教孙子文化知识,而儿媳教他生活能力、做人做事。但“实验”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每次到儿子家,就看到孙子的玩具又多了,而之前教的东西已忘了一半。”曾学梅说,在儿媳“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强烈要求下,她只能将自己的教育穿插在孙子的“游戏”之间。
不得不说,魏永康妻子的教育观是“人间清醒”。她嫁给了一个“神童”,也非常了解他的过去,所以她对“神童”这件事情的认知比其他人都清楚。到底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她作为旁观者和亲历者,给出了和婆婆曾雪梅完全不一样的答案。
说白了,曾雪梅还是“不甘心”,不甘于接受一个孩子的平庸。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样子,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庸。现在“双减”落地,很多人解读,国家就是要在高中阶段就进行分流,成绩不好的不是非要上大学才有出路,中国的制造业、服务业也都需要大量的人力。
我们不希望孩子被提前分流,所以家长们更加焦虑,担心孩子上不了高中,只能去职高和技校,将来也许只能做一个普通的工人,拿着微薄的薪水。其实我们去看看我们的同龄人,是不是都是平庸的大多数呢?
我们的父母曾经也希望我们可以成为他们的骄傲,但是最终我们还是成为了社会上最普通的那一类人。难道普通,也是一种过错吗?
比起一个大起大落的人生,我更希望孩子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我想。此时此刻,魏永康的母亲也是这样希望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