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扣

若你旁观这一生

如果不是因为看章子怡周一围在《演员的诞生》那一段殉情表演,我大概不会想起《胭脂扣》。老港片留人看情结,成长时错过,再回头恐怕会对画质服装甚至表演形式出戏。但还不错,跟着导演慢慢的叙事节奏走完了这个故事。
胭脂扣4.jpg

剧情线清晰。五十年前殉情后爱人陈振邦(十二少)久候不至,如花回阳间寻找,得知爱人当年获救存活至今。当亲见十二少以耋耄之年流连剧组,游戏人生,如花最终失望。走时还了当年他落魄时赠予的胭脂扣断情。
胭脂扣——老年.jpg

名导名曲名伶,不多说。抓住我的点是在剧情结尾的高潮部分,如花在剧组阁楼角落见到垂老的十二少的反应。她先是谢过了袁记者夫妇的恩情,承诺来生报还,然后走向十二少唱了句当年初见的戏文表明身份。最后只是如陌生人般淡淡地唤他一声“十二少,谢谢你还记得我。”

分明她在两天前就已经从1934年的旧报纸上得知当年陈振邦获救,彼时困惑愤慨,想不通这五十年来为何爱人不守信自杀。袁记者夫妇这才惊悉原来当初如花不仅仅喂了陈振邦鸦片,还悄悄在二人同饮的酒中下了大量安眠药。宁可同死,绝不将十二少让人。如此情感激烈之人,却在见面后不质问,不厮闹,甚至不叙旧情,只是轻轻放下。猜猜看,1987年门廊上那一眼,她在想什么?

我想,是旁观者清。观的是自己五十年困局。

按如花自述,16岁做小琵琶,后转入娼门,走时23岁。满打满算,她与十二少风尘厮混至多不过7年,却在黄泉足足等了他53年。1987年对着袁氏夫妇回忆十二少的种种追求,温柔心软,她还能亲昵的叫他一声振邦。故事乍一看温情脉脉,细想却不乏矛盾。7年的时光稀释到53年回味,有多少碎片是事实,又有多少是臆测?她未必不知道。

如花最初回忆里的十二少,多情潇洒,为她挥金如土,叛逃出走。到最后即使害怕,也还是吞下了她喂食的鸦片膏。这些鲜亮的片段温暖着影片前半段的故事,一点点在观众眼前铺开。不难想象,在她生前落魄乃至死后孤独的岁月里,这些细节被反复回味了多少遍。如同夏日嚼甘蔗,明明已是满口干涩,却总希望能榨取最后一丝甜蜜。既如此,她又何必偷偷在酒里下安眠药?死后又为何惴惴不安,不肯往生也不愿早回阳间寻找,足足在地下拖了53年呢?

她害怕,又心存侥幸。十二少是什么人她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看透。可惜回忆无法反哺情感,再怎么逃避总有耐心耗尽的一天。

电影里如花有两次旁观者视角。一次是看袁氏夫妇亲密,一次是看老年十二少醉卧阁楼,却还记得起自己。两次俱是眼神森冷。世人并无不同,观人亦观己。不亲眼看到不死心,反倒是可笑了。

所以说,这故事吸引人的不是小儿女的爱情,而是从女性视角看去,情感稀薄到崩溃的一刻。

观影时想到曾看过的小说片段,作者叙述自己父母婚姻,吵吵闹闹却也平平淡淡过了多年,直到有一天母亲突然和父亲分开。问及原因,母亲说那天她陪同父亲去成衣店,看到一个肥胖的中年男人在试穿一条绿色的裤子,裤子在那人身上是如此丑陋不合体,她忽然意识到自己的丈夫多年来也是这样穿着。“那一瞬间”,母亲说,“觉得无法忍受。”
(END)

另1:什么时候能想起来裤子小说出处......
另2:抛开主线,朱宝意绝对是惊喜。如此眼熟,可不就是我的神仙小
姐姐花舞影吗!!#姐姐我哪里也不去就看你#


胭脂扣——朱宝意1.jpg

花舞影1.jpg

你可能感兴趣的:(胭脂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