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 令洛阳纸贵的左思

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

令洛阳纸贵的左思


前面我们讲到一些人时,常常是幼时极聪明,被称为神童。而这里讲到的左思却是一个反例,小时候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经常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弄得他父亲十分懊恼,很不满意这个儿子。但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孩子,后来却成为一代文豪,生生给我们演绎了一个励志成才的故事。


左思(约250~305)字泰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诗人。


左思的家族世代学习儒学。父亲左雍,小吏出身,凭借自己的学识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

左思小时候学习过钟、胡书及鼓琴,由于缺少灵气,都没有学成。父亲对他不太满意,曾经对朋友说:“思儿所知道懂得的,不如我小时候多。”这话让左思很受刺激,他决心发奋努力,刻苦学习,成为一个让父亲和众人认可的人。

从此他努力进取,孜孜不倦地攻读,在学习诸子经典的同时,还学习研究了道家的阴阳术。 

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左思终于成为一个文采出众、才华横溢的人。尽管他相貌难看,不善言辞,但是写的文章却辞藻优美,文采飞扬,意境宏大。他不太喜欢与人来往,有空就自己呆在家里读书写作。

后来权贵贾谧曾请他主讲《汉书》,贾谧(在“八王之乱”中)被诛杀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一门儿心思扑在典籍的研读整理上,不再过问任何世事。这时史书上还记有一笔:“齐王冏命为记室督,辞疾,不就。”也就是说,他以生病为借口,推辞了齐王司马冏的聘用,居家不去。

除了我们讲到的上述这些内容外,史书上关于左思的传记就基本上没有多少内容了,剩下的一点就是他怎样创作《三都赋》了(关于这点我们后面再讲),其他生活经历成了一片空白。其实在当时左思应该是文学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什么“金谷二十四友”等等,都无法和他相提并论,不过可能因为他不是仕途中人,也没有一次次升迁任职的事情,更没有参与什么军国大事,所以就不被史书注意,甚至是忽略了,史书很多时候是以官本位的观念来写的,这真得很令人悲哀。

等到张方(就是那个在“八王之乱”屠杀洛阳大量无辜女子,把她们和牛马一样,作为自己军队口粮的恶魔。史载:“军中乏食,杀人杂牛马肉食之”)肆意暴虐,祸害京都洛阳时,左思将全家人搬到冀州去了。

几年后,左思生病而死。

关于左思的去世,史书上记载很简单,就“以疾终”三个字。具体是什么原因什么病,我们无从知晓。

虽然左思也是著名的“金谷二十四友”之一,但是很少有他与其他人员来往的记录,也很少见他参加活动的记录。在他的短短的传记中,这些都极少被提到过。


在左思的传记里,笔墨最多的就是他写作《三都赋》的经历。《三都赋》分别是《魏都赋》《吴都赋》《蜀都赋》。这几篇赋实际上不只是写了三个都城,而是写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概况。

左思在此之前曾写过一篇《齐都赋》,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写成。左思不是那种天才式的人物,灵感一来文如泉涌,他写东西花费心血很多,大多是呕心沥血之作,他写作的勤奋令人感动。

随后他接着想写三都赋,又恰逢妹妹左棻被召入宫中,左思全家搬到京城。这也给他的创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毕竟京城里的各种资源更为丰富,更有利于他的写作。

为了写作《蜀都赋》,进京后他就去拜见了当时的著名文人、著作郎张载,前面我们说过,张载曾经到四川去过,写过著名的《叙行赋》和《剑阁铭》,左思向他讨教四川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左思对写作《三都赋》是多么投入。

左思写作《三都赋》十分刻苦,到了废寝忘食、全力以赴的地步。他构思写作了十年,家门口,庭院里,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和纸,偶尔想出一句,马上就记录下来。左思自己认为见识不广,就要求担任秘书郎一职,以此来丰富充实自己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写作文章。

等到《三都赋》创作完成后,最初人们并没有重视它,没有看到它的价值,作品反响平平。这让左思很是失望。

左思认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张衡的赋逊色,他担心因为地位低微会导致自己的文章被埋没,就找到一些有名望的人,给他们看自己的作品。因为作品写得实在是出色,所以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后来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中书郎济南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司空张华见到此赋,感叹说:“左思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此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因为这些人社会影响力大,因他们的推荐,于是《三都赋》一下火了起来,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洛阳纸贵”一词由此而来。

起初,陆机从东吴到了洛阳,也想写三都赋。他听说左思在写三都赋,很不以为然,拍着手直笑,在给弟弟陆云的信中说:“这里有一个粗鄙之人,想写《三都赋》,等他写成之后,我将用它来封盖酒瓮呢。”等待左思的赋写出来,陆机看到后,从心底叹服,认为自己无法超过左思,就搁笔不写了。

《三都赋》的文笔十分优美,对自然景物和社会风貌的描绘细腻生动,读后久久难忘。我们以《蜀都赋》为例来看,其中一段写景文字:“其封域之内,原隰坟衍,通望弥博。演以潜沬,浸以绵雒。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稻莫莫。指渠口以为云门,洒滮池而为陆泽。虽星毕之滂遝,尚未齐其膏液。”(在疆域之内,有广阔的平原和低洼潮湿的土地。望去辽阔无边,一览无余,潜水、沫水流经地下,绵水、雒水浸润土地。田间水道呈脉状分散,田间地势纵横交错,黍米、稷谷、水稻长势旺盛,十分茂密。水自渠口流下,仿佛从云端洒落,自池里流出,润泽了土地。即便是自然降下的滂沱雨水,也比不上这水来得滋润肥沃。)形象如画;一段写市井生活的文字:“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都人士女,袨服靓妆。贾贸墆鬻,舛错纵横。异物崛诡,奇于八方。”(集市在其中,是店铺云集、商贾聚集的地方,千百条道路相互交错,两旁罗列的商铺数不胜数,财物堆积得小山一般,精美的商品像星星一样繁密。都市里的男男女女,衣着华丽,妆饰动人。各个商家囤积并待价卖出东西参差不齐的堆放在那里。其中一些奇珍异宝,放在四海之内少有。)传神逼真,让人印象深刻。


一部《三都赋》成就了左思,他也确实为此熬尽了心血。有人做过统计,这篇左思花了近十年时间才完成的大作,全文加上总序共12061个字,以一年365天来算,10年即3650天,相当于左思每天写3.3个字。这真可以说是字斟句酌,一字千金啊。这也应了贾岛的那两句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左思的文学创作成就绝不仅在这部《三都赋》上。我个人认为,《三都赋》成就了左思的名声,但不代表他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从思想意义甚至艺术特色上来讲,这部作品远不如他的诗歌创作更出色,尽管《三都赋》辞藻的华美,语言的生动,描写的生动细腻,构思的新颖奇巧,都让人称道,但我还是更喜欢他的诗歌。

左思的《咏怀》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左思出身寒门,虽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希望有所作为,但是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他终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只好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对权贵的蔑视,并且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在《咏史》诗第二首中,他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的生动描述,形象刻画,深刻地揭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社会现象,并且指出:“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它们的差异是地势造成的,已经是很久很久了。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冯唐也是个奇伟的人才啊,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等到白头仍不被重用。)。左思的《咏史》,实际上是在借史咏怀。历史事件和人物在这里只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情怀的途径,他的忧郁和愤懑才是要写的重点。诗歌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左思所创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后世不少文人的心弦,他们曾反复运用它来抒写怀才不遇的郁愤。

在《咏史》诗第五首中,诗人写道:“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在一座座高门大院里,居住着许多王侯。自己本来就不是追随帝王以求仕进的人,为什么忽然到这里来游览呢?穿着粗布衣服走出阊阖门去,迈开大步去追赶许由。在千仭的高山上抖掉衣服上的凡尘,在万里的长河中把脚洗干净。)该诗写出了诗人要摒弃人间的荣华富贵,走向亲切自然的田园生活,隐居高蹈,荡涤世俗的尘污的强烈愿望。诗歌写得豪迈高亢,雄健劲挺。所以沈德潜评曰“俯视千古”。

左思在《咏史》诗的第六首中写到:“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白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家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该诗借赞颂荆轲来抒发感慨与志趣。显示了诗人不因地位高低而看人,不慕名利,淡然处世的生活态度,贵者若尘埃、贱者重千钧的观念的表达,有振聋发聩之力,充分表明了诗人不阿附权贵、正直高尚人格。


明清之际王夫之在《古诗选评》曾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坏,古度古心,不绝于来兹者,非泰冲(左思)其焉归?”他对于左思的诗歌创作给与了很高的评价。正像王夫之说的那样,晋初太康文坛上,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盛行,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几乎绝迹,此时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八首》为代表,继承发扬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开辟了路径。

左思《咏史》诗的这种风格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明代著名的学者、诗论家胡应麟说,左思的《咏史八首》“遂为古今绝唱”。


其实左思还有一些诗作也别有风趣,值得我们反复玩味。例如他的《娇女诗》,语言朴素,感情真挚,描写生动,一个父亲对自己一对小女的疼爱之情跃然纸上,读过令人印象深刻。“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晳。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诗人选取了两个女儿寻常的生活细节,写出了两个小女逗人喜爱的娇憨,描绘了她们的天真稚气,活泼可爱。同时也写出了两个女儿令人哭笑不得的天真顽劣,展露了幼女无邪无忌的纯真本性。最后两句“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因为自己淘气,听说大人要打自己了,就用手摸着眼泪躲到墙的一边去了),两个顽皮而又让人可怜的丫头形象跃然纸上。

后来陶渊明的《责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隐《骄儿诗》等诗作,都受到这首诗一定影响。


左思有一位妹妹,也是才华过人,她叫左棻,字兰芝。虽然不她像自己的哥哥那样丑陋,但也是其貌不扬(在这一点上兄妹很相像,才盖过貌),史书称其“姿陋”。这两字该怎样理解,就让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去好好想吧。

《晋书·左贵嫔传》记载:左棻“自幼好学,善作文”。也正是因为左棻文采出众,泰始八年(272年)晋武帝便将左棻召进宫中封为修仪,后进封为贵嫔,世称左嫔妃。虽然对世人来讲,这也许是一种恩宠,但是通过《晋书》里记载的左棻进宫后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不幸:“姿陋无宠,以才德见礼。体羸多患,常居薄室。”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左棻当时的境遇,虽然偶尔也会“才德见礼”,但终是“姿陋无宠”,“常居薄室”。司马炎只是假借左芬的才情沽名钓誉,却是从未从心里喜爱过这个女人,宠幸过这个女人。

的确,好色之徒晋武帝纳左棻为妃只是为了要彰显自己珍惜人才的名声。大家都知道这位皇帝后宫妃嫔众多,有粉黛近万,因此还有了个“羊车望幸”的典故。据说晋武帝每天晚上要临幸哪个妃子,因为人数太多了不好安排,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坐着羊车,让羊在宫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宠幸嫔妃。为此有的嫔妃便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因为喜欢盐水的味道,停下吃食,于是羊车就停在她的门口了。

所以左棻被召入宫后,一直过着清心寡欲、百无聊赖的后宫生活。只是皇宫中聚会时、过节时,晋武帝会命左芬写或感人或华丽的诗文辞赋,以显“风雅”。永康元年(300年),左芬去世,一代才女,就此魂消。

你可能感兴趣的:(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 令洛阳纸贵的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