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Chocolate。
前不久看到一篇不错的内容,来自于 The React Ecosystem in 2023,也结合自己今年使用的 React 生态总结一下。
本文并非视频演讲稿,和视频内容还是有一点点区别,视频内容相对来说会更加详细一点,这里放一下视频传送门:
b 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h4y1G78R/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SIM1XKuIA
选择你喜欢的平台即可,如果可以的话留下你的点赞和关注就是对我更新最大的鼓励!
React 不知不觉到 23 年已经有 10 年之久了,下面是来自于网图,关于 10 周年的生日蛋糕:
关于这个生态方面,也有挺多内容,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这一年时间,我也逐渐接触了一些新的工具,有些非常好用,就是那种一旦使用了,在任何项目中都必须要安装了,不用就顺手,那我们就快速进入正文吧:
我记得我在接触前端的时候,那会还在大三阶段,还只是懵懂的学了一些 html 和 js,css 都没怎么用,说实在一点,还只是使用 java + jsp 实现一些非常简单的逻辑,可是那会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能自己做点表单页面出来。
再到之后大三课程设计了解到了 Vue 和 React 框架,最开始其实还是接触 Vue,不过还是 Vue2 的时代。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开始接触了 react,接触了 hooks 语法之后,感觉就很棒,可惜 Vue3 慢了那么一点点,当时还不够稳定,但现阶段 Vue 也挺香的,跟着 antfu 大佬学就是了,很多工具也是从他那里了解的。
过去学编程总是会遇到环境问题,学生时代主要是 windows 电脑,有时候找到了不对的教程, npm run 一跑就报错,但是正因为解决了这些问题,能力也不断提升了。
现在我们也可以使用一些云端 IDE,比如 CodeSandbox 与 StackBlitz,国内的话比如 cloudstudio 等,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直接跟随文档教程去写代码了,而无需考虑环境问题,有时候就是环境老是报错,一下就劝退了。
现如今的一些官方文档也比以前好了不少,提供在线 demo,不会的跟着教程手写一遍完全就可以上手了,非常方便。
当然,等你熟悉了语法以后,最好还是自己能配置一下项目,从零搭建起来,提升动手能力。
在过去其实一般都是以 CRA(Create React App)为主,现在(23 年 6 月中旬)看这个仓库是有 100k star 了。
但是呢, cra 这玩意也讨论了挺久,关键还是修改 webpack 配置问题,不过社区里面也有解决方案:
CRACO - Create React App Configuration Override, an easy and comprehensible configuration layer for create-react-app.
其次,就是使用 Vite,提升开发体验!地址在这:Vite Getting Started
pnpm create vite
不过,自从我开始接触了 Next.js 之后,就用着那一套了,也很方便自己做全栈方面。
可以使用如下脚手架工具去配置一个 Next.js 项目:
npx create-next-app@latest
当然,这个配置出来的只是很简单的项目,许多配置还需要开发人员自己去弄,我在学的时候是用的这个模版:
Next.js + Tailwind CSS + TypeScript starter and boilerplate packed with useful development features
下文我也会提到这里面具体的一些技术栈。
不过,现阶段我更喜欢用 t3-app(The best way to start a full-stack, typesafe Next.js app)
非常好用!
提到路由,一般会想到 React Router,下面是 6.8 版本简单示例代码:
import { Routes, Route, Outlet, Link } from "react-router-dom";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App() {
return (
<div>
<h1>Basic Example</h1>
<p>
This example demonstrates some of the core features of React Router
including nested <code><Route></code>s,{" "}
<code><Outlet></code>s, <code><Link></code>s, and using a
"*" route (aka "splat route") to render a "not found" page when someone
visits an unrecognized URL.
</p>
{/* Routes nest inside one another. Nested route paths build upon
parent route paths, and nested route elements render inside
parent route elements. See the note about below. */ }
<Routes>
<Route path="/" element={<Layout />}>
<Route index element={<Home />} />
<Route path="about" element={<About />} />
<Route path="dashboard" element={<Dashboard />} />
{/* Using path="*"" means "match anything", so this route
acts like a catch-all for URLs that we don't have explicit
routes for. */}
<Route path="*" element={<NoMatch />} />
</Route>
</Routes>
</div>
);
}
function Layout() {
return (
<div>
{/* A "layout route" is a good place to put markup you want to
share across all the pages on your site, like navigation. */}
<nav>
<ul>
<li>
<Link to="/">Home</Link>
</li>
<li>
<Link to="/about">About</Link>
</li>
<li>
<Link to="/dashboard">Dashboard</Link>
</li>
<li>
<Link to="/nothing-here">Nothing Here</Link>
</li>
</ul>
</nav>
<hr />
{/* An renders whatever child route is currently active,
so you can think about this as a placeholder for
the child routes we defined above. */ }
<Outlet />
</div>
);
}
function Home() {
return (
<div>
<h2>Home</h2>
</div>
);
}
function About() {
return (
<div>
<h2>About</h2>
</div>
);
}
function Dashboard() {
return (
<div>
<h2>Dashboard</h2>
</div>
);
}
function NoMatch() {
return (
<div>
<h2>Nothing to see here!</h2>
<p>
<Link to="/">Go to the home page</Link>
</p>
</div>
);
}
使用 React Router 的话需要自己去配置一遍,而我的话更喜欢文件路由的形式,所以我也就更喜欢直接使用 Next.js 的 Pages Router,新版的 App Router 依旧还是有点不习惯,需要嵌套使用。
关于路由的话还有一个 TanStack Router,TanStack 里还是有一些提升开发体验的工具库。
提到状态管理,你也许会想到 Redux,不过它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较推荐的是使用 Redux Toolkit,以下是简单的示例代码:
import { createSlice } from '@reduxjs/toolkit'
const initialState = {
value: 0,
}
export const counterSlice = createSlice({
name: 'counter',
initialState,
reducers: {
increment: (state) => {
state.value += 1
},
decrement: (state) => {
state.value -= 1
},
incrementByAmount: (state, action) => {
state.value += action.payload
},
},
})
// Action creators are generated for each case reducer function
export const { increment, decrement, incrementByAmount } = counterSlice.actions
export default counterSlice.reducer
不过我除开工作上没办法,项目已经做成这样了,能不用也就不用,目前更喜欢使用 Zustand,以下是示例代码:
import { create } from 'zustand'
type Store = {
count: number
inc: () => void
}
const useStore = create<Store>()((set) => ({
count: 1,
inc: () => set((state) => ({ count: state.count + 1 })),
}))
function Counter() {
const { count, inc } = useStore()
return (
<div>
<span>{count}</span>
<button onClick={inc}>one up</button>
</div>
)
}
上述是使用了 ts 语法,可以看到,你完全可以像 hooks 一样去使用,而不需要一些模板代码,上手起来也很快速。
类似地还有一个 jotai,这个和我之前使用的 recoil 看起来语法挺像,都有 atom 的概念。
上文提到的 tanstack,里面就有一个 query,名字叫 tanstack query ,示例代码如下:
import {
QueryClient,
QueryClientProvider,
useQuery,
} from '@tanstack/react-query'
const queryClient = new QueryClient()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App() {
return (
<QueryClientProvider client={queryClient}>
<Example />
</QueryClientProvider>
)
}
function Example() {
const { isLoading, error, data } = useQuery({
queryKey: ['repoData'],
queryFn: () =>
fetch('https://api.github.com/repos/tannerlinsley/react-query').then(
(res) => res.json(),
),
})
if (isLoading) return 'Loading...'
if (error) return 'An error has occurred: ' + error.message
return (
<div>
<h1>{data.name}</h1>
<p>{data.description}</p>
<strong> {data.subscribers_count}</strong>{' '}
<strong>✨ {data.stargazers_count}</strong>{' '}
<strong> {data.forks_count}</strong>
</div>
)
}
其实去年的时候,我就有了解过 SWR
“SWR” 这个名字来自于 stale-while-revalidate:一种由 HTTP RFC 5861(opens in a new tab) 推广的 HTTP 缓存失效策略。这种策略首先从缓存中返回数据(过期的),同时发送 fetch 请求(重新验证),最后得到最新数据。
也在项目中集成过,不过今后我应该会考虑用一用 tanstack query。
以及我在过去的视频也有提到过 GraphQL,不过在我了解了 tRPC 了之后,我又更喜欢使用 tRPC 带来的编程体验了。
在过去使用 form,我其实都是使用组件库里面的,比如 antd 里面的,它确实也挺好用的,如果是要做后台的话直接用 antd pro 一把梭哈就完事了。
不过如果我们要单独使用 form 的话,react-hook-form 是我使用起来比较舒适的,社区里面还有一个 formik,可以了解一下,个人觉得 react-hook-form 够用了。
react-hook-form 的示例代码如下:
import { useForm, SubmitHandler } from "react-hook-form";
type Inputs = {
example: string,
exampleRequired: string,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App() {
const { register, handleSubmit, watch, formState: { errors } } = useForm<Inputs>();
const onSubmit: SubmitHandler<Inputs> = data => console.log(data);
console.log(watch("example")) // watch input value by passing the name of it
return (
/* "handleSubmit" will validate your inputs before invoking "onSubmit" */
<form onSubmit={handleSubmit(onSubmit)}>
{/* register your input into the hook by invoking the "register" function */}
<input defaultValue="test" {...register("example")} />
{/* include validation with required or other standard HTML validation rules */}
<input {...register("exampleRequired", { required: true })} />
{/* errors will return when field validation fails */}
{errors.exampleRequired && <span>This field is required</span>}
<input type="submit" />
</form>
);
}
测试是构建高质量 React 应用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测试 React 应用程序时,需要考虑的两个很好的选择是用于单元测试的 Vitest 和 React 测试库,以及用于端到端测试的 Playwright 或 Cypress。
Vitest 在去年好像还上了一个榜单来着,当时没有记录,看来以后得多记录一些动态。
不过本人目前还没使用过,工作中需求进度比较赶,也没人集成这些,倒是见到开源社区里会有,工作中的话也有专门的人去写自动化测试,所以得看场景。
这一年内,我最喜欢的还是 tailwindcss,也正是有 tailwindcss 这个文档网站,也让我了解了一些 css 语法知识,原来有些效果属性可以这样那样使用。
在过去旧的项目,我看到挺多都是使用 Styled Components,还有的非常老的项目就直接行内样式一把梭哈,不过写着写着你会发现,原来写行内样式还越写越爽了, tailwindcss 使用体验还是挺棒的。
类似的还有 UnoCSS,也很棒,看个人选择。
而 Styled Components 的话我见的比较多的是 Emotion,也是 CSS-in-JS 的形式。
日常使用我主要是以 antd 和 antd pro 为主,不过了解了 tailwindcss 后,shadcn/ui 也不错,配合 tailwindcss 还是挺香的。
依旧还是以 react-spring 和 Framer Motion 为主。
不过我还了解有 GSAP,我在去年用的时候犹记得还没有对应 react 版本,在那次录制的时候发现是有的:
因为有些是挺常见的,基本上一段时间也不怎么会改变的,比如国际化、数据可视化、类型安全方面,这些都是用的比较主流的库,而且是一直在持续维护和更新的。
文档的话,挺早就在关注着 Docusaurus,如今 2.0 版本已经比较稳定了:
以及 Next.js 团队做的文档工具 nextra,这个仓库在只有几百 star 的时候我就关注着的,因为之前 SWR 文档网站就是用这个构建的,之后貌似独立出来了出了文档工具:
也是因为这两个网站,让我了解到原来不只有 md,还有 MDX!
当然,要细说 React 肯定还有很多很多,比如 umi,dumi 以及其他一些非常好用的库。
这里就再提一点 Dev Tools,其实让我想到 Nuxt 之前出的 devtools 以及 studio,个人感觉很棒,对开发者来说真的太好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喜欢 js 的一点吧。
之前倒是看到一些消息,貌似 Next.js 也在做 devtools 相关的事情,我感觉他们也应该要做,还是蛮期待的。
很高兴能和各位分享自己所使用的 React 生态,以及通过那篇文章了解了大概的生态内容,本文也还有许多不足,比如也许了解的框架还不够,部分内容并未提及到,主要是以我当前水平视角去说,带有一些个人体验感受,可谓是美中不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