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三个小时读完一本书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误区——读一本书就要尽可能多的把所有内容都记住。

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读书就是要认真专研,切忌囫囵吞枣。

可实际上,我们就算很认真的读完,实际上能记住的也只有那一点点的闪光点。

所以我认为如果不是教材类的书籍,其实没有必要背下来,这只会会增加我们对读书的负担感。

在读书开始,我们要想清楚为什么要看这本书。一般我选择阅读通识类的书籍,要么为了解惑,希望在书里找到答案或观点。要么是为了补充知识储备。

所谓通识类书籍,比如《价值》《反脆弱》《商业的本质》这一类非必要背诵的书。

所以提高效率的第一步,看目录。

目录其实是一本书的骨架,有时候同一类的书读多了,甚至可以直接奔着目录里面你感兴趣的部分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作者写的自序,他会在自序里面把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以及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给讲清楚,所以一般看完目录和序就知道这本书在说什么了。

通识类的书籍,结构都会比较清晰,主要分为论点、论据、论证。

就是作者会抛出一个观点,然后拆解这个观点,并且就每一个小观点给出解释或者案例。所以基于这个,我们读书的重点就有了——看论点。找出对你有用的论点,论据的部分就可以略读,论证的逻辑过程就可以扫读。因为后面所有的内容其实都是对论点的补充说明。

这样的话你的读书效率就会很快。

有小伙伴会问,那你这么速读,会不会记不住?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因为你就算每一页认认真真的都看完最后合上书,可能脑子还是一片空白,如果全都是重点,就等于没有重点。但是我们这种只看论点的方法,本身就已经有侧重点了,反而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如果想更好的把书中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吸收好,那就在读书的过程中同时做好读书笔记。

想好你读书的目的,就会清楚读书笔记都记些什么。

第一类,解惑类

读书的目标是为了在书中找答案,那么你可以先列清楚你的问题。然后在读书的过程中,将你收集到的答案,摆进去。

第二类,拓展知识储备类。

读书笔记会分为两部分,摘录和感悟。

直接摘录一些自己觉得有用的论点。最重要的是,在摘录之外,最重要的是顺便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因为这个东西是当下这个知识给到你的联想,可能对工作和生活是有指导和启发性的,抓住了它,这本书你就不白读。

第三类,书评人。

书评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读完之后把核心的内容二次创作,精简的给到读者。那首先就要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去了解这本书的结构。并且将每个分支的核心观点提炼出来。然后对于核心的观点,用书中或者自己接触到的简要的例子去做补充说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用三个小时读完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