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行舟》柒拾贰:精妙的比喻背后是藏着作者对文体的精细锻造

文/翻滚吧小七


《纸上行舟》是80后写作者黎幺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集结了8篇与时间有关的作品。

这些小说,在语言上比较紧凑、跳跃,行文中广泛应用修辞手法。因为,作者认为“所有的修辞现象与自然的风云流变拥有同样的实在性”。这种写法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个人的文学观。

在黎幺的眼中,比喻甚至不是一种修辞,而是一种很自然的和物质等同的存在。我想,正是由于作者这种独特的看世界的方式,使得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比喻。

这些大大小小的比喻,让整部小说形成了一种荒诞离奇的文风。以至于,大部分读者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看不懂”的感觉。

所以,坦率来讲,黎幺的这本小说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它肯定不会是大众所喜欢的那种热门小说,而是只能属于少数人的特殊爱好。

《纸上行舟》封面

个人认为,几个短篇小说中,把比喻用得最出神入化的,莫过于开首那篇戏仿《西游记》的《柒拾贰》。

下面,我们以《柒拾贰》为例,深入解读一下小说中那些精彩纷呈甚至令人叫绝的比喻。

比喻1

“在猿猴之中,孙称得上是聪明绝顶了,但他显然更为倚重力量一一一棍头劈空的劲风如同透明的缢兽:比如一头扑击羚羊的豹。

一种战斗本能使他把最平常不过的社会交往都变成了动作电影。闯祸,这个词相较于他的所作所为,都显得过于消极了。他从未致力于任何建设性的事务,他只对这类行为的反面感兴趣:破坏与拆解。”

段落开头的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它将一阵风比作一头扑向羚羊的豹。

这样的比喻,从正常思维看来,是非常不符合逻辑的,但细细想来,却发现:这样写,恰恰能很好地表现孙一棍子劈下去的那种强大的力量感。

孙的这种巨大惊人的力量,更好地表现了他的“战斗本能”,即已将最平常不过的社会交往都变成了动作电影。战斗、破坏、拆解,就是他的日常!

86版《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

比喻2

“安静的晌午,白色牧群蚕食蓝色原野,孙又做梦了。夜的黑色翅膀扑打他的眼睛,在石头子宫里憋出来的哮喘在梦境里变成一只大狗,死命追咬他的脚后跟。

对于他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联想,灵魂的形体总是对应于某种动态,鸟的灵魂是风。梦中的山不是花果山,梦中的洞不是水帘洞。梦里的死不是死,是一个跌倒的慢动作,永远挨不着地。”

这一段描绘了孙的一个梦境。

“夜的黑色翅膀扑打他的眼睛”,这里将黑夜比喻成一只长着黑色翅膀的鸟。“夜”一样的大鸟用翅膀扑打着他的眼睛。

这种感觉既奇幻,又压抑,仿佛能感受到我们睡觉时做一个噩梦却怎么也醒不过来的那种沉重的恐怖!

而梦里,“石头子宫里憋出来的哮喘”变成了一只大狗,死命追咬他的脚后跟。

这又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比喻。它将在母体子宫里的憋闷和喘气比喻成一只在孙的屁股后面紧追不放的大狗。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种类似通感的比喻,将这种急促、惊恐、心慌的感觉具象化了。本来,这些感觉是只能体验却不可言传的。而这种通感化的比喻,让它们有了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身临其境的场景。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写,其实作者已经紧随其后地给出了答案。

这些都是正常的联想。因为,灵魂的形体总是对应于某种动态,就像鸟的灵魂是风。

这里,又巧妙呼应了刚才的那个比喻——“夜的黑色翅膀扑打他的眼睛”。原来,那只扑打孙的眼睛的“鸟”,也可以理解成一阵风。在这里,“鸟”与“风”早已脱离了它们原本的物质形态,而具备了某种精神上的同一性。

所以,梦里的山便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花果山,梦里的洞也不是孙真正居住的水帘洞。“山”和“洞”可能都对应着某种与感官相连的动态。

而梦里的死,则一定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它是一种“跌倒的慢动作”,呈自然落体的进行时,因此会有一种永远挨不着地的感觉。

这里,作者对于“梦里的死”的描写,我读来很亲切,因为自己在生活中是有的亲身体验的。

从小到大,梦里的死大多不是血腥场面,而几乎都表现为自高处坠落。所以,梦中的死亡最恐怖的不是最后的那一下,而是永远处在往下掉的进行状态。

未知的恐惧,是最大的恐惧。正由于你总是掉不到地上,才最是可怕。没完没了的恐惧,是最大的折磨,因为你会发现自己永远处在“掉下去”的状态下。

比喻3

“而在孙看来,唱歌是在发情期才需要做的事情。歌词的内容繁琐而无趣,为了押韵用上了众多叹词、语气词,还有很多并不必要的重复,无非是想要告诉他,山上有仙人。仙人名叫须菩提老祖,喜欢像腌生枣一样把一千个弟子浸泡在他的教诲里。”

读到这里,孙的师傅——须菩提老祖,终于隆重登场。然后,这里出现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比喻。

在这里,它把1000个弟子比喻成一堆生枣,而师傅的教诲则可能是用来腌制枣子的白酒。

新鲜的红枣,经过白酒多日的浸泡,会变得和以前不一样,甚至升华进化成一种风味独特的全新美食。

孙,就是那一颗生枣,混沌未开,野性未驯,心智尚未启蒙。果然,经过师傅须菩提老祖的一番点拨,孙从此脱胎换骨,进化为一代齐天大圣!

所以,作者使用的这个比喻,虽然初看不尽合理,怎么能把人比喻成“生枣”呢?

但是,当你想清楚了“教育人”和“腌生枣”在本质精神上的共通之处,就可以领悟这个比喻的美妙!

敦煌酒枣

结 语

虽然,我们这里仅以《柒拾贰》为例,但从《纸上行舟》里其他几篇短篇小说,如《猛犸》、《机械动物志》中,我们同样也会发现:

作者黎幺对比喻手法的运用,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意境表达和主题表现服务的。

你可以天马行空,但必须万变不离其宗!

比喻再新奇,叙事再跳跃,表达的深层内核也是和文本主题相符的本质精神。

所以,绝妙的比喻就像身体的一部分,是和小说本身融为一体的。

作者简介:翻滚吧小七,情感美文领域创作者,热爱写作,专注成长,解读情感,愿与你共情。原创不易,盗版必究。欢迎点赞并关注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纸上行舟》柒拾贰:精妙的比喻背后是藏着作者对文体的精细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