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随风飘散,惟有人设永存

人生如戏精彩,全靠觉察人设。


最近两个多月成功减重近20斤,我想如果那是一坨猪肉的话,按照市价应该也值好几百块吧。


从9月份开始每天下班去跑步,同时坚持不吃晚餐或隔日断食。刚开始感觉还挺容易的,但渐渐的人就疲了,每天下班都想着去大吃大喝一顿,根本就不想围着体育场跑圈。此时我都会自我承诺、鼓励自己胡乱跑两圈就去吃饭,没想到还没跑完一圈状态就恢复了,嘻唰唰一下子跑了半个多小时,跑完步大汗淋漓一点不感觉饿,于是就带着战胜自身欲望的高兴心情回家了。但偶尔下班忍不住跑去街边餐馆大吃一顿,吃完饭也就感觉那么回事,还没节食跑步令人开心呢。


我发现大脑很多时候真的非常好骗,每当你不想跑步或者不想工作时,只需自我承诺,随便跑一下或工作十分钟就休息或吃喝,就会激励身体或大脑开动起来。一旦开始跑步或开始工作,刚才还想要颓丧放纵的心情也就自然而然消失或转化了,此时心里满满的干劲啊。


人的身体感觉、念头及情绪三位一体、同时时刻变动不居就像河流一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你执著于自己的某个念头、某种情绪或感觉时,不管是想要一直保持开心、保持奋斗状态也好、还是想要自我放纵也罢,其实都不符合人的心理感受变动不居的自然规律。人有时候会疲沓懈怠、有时候又干劲满满,但都没必要执著某种特定的情绪或身体状态(其实你也执著不起来),随时觉察、观察、接纳自我内心感受即可,随遇而安、随心境而安,随情绪而安。


蔡康永老师在《蔡康永的情商课:为你自己活一次》一书中指出,“所谓情商首先就指自我认知、觉察及接纳自身情绪的能力。”每个人的情绪都会随着内外在环境变化而一直流动不居,就像河流一样哗啦啦不停,所以没必要即刻响应、即刻被当下情绪或想法左右,变成了情绪的应声虫。而当你好不容易响应完毕,那种情绪其实早已走远或者发生变化了。比如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夫妻或恋人吵架,吵架的那一瞬间恨不得掐死对方,但等那种情绪或心境一过,留下的往往只剩后悔和愧疚。


所以最适宜的办法是选择站在情绪河流的岸边,与你的情绪、感觉或想法尽可能拉开心理距离,观察它、觉察它、看看它到底如何兴风作浪,而不是被它裹挟随波逐流、被它左右上下沉浮。


蔡康永老师在书中说,“通常影视剧中的人物往往情商非常低,所以才能让观众有戏看啊。”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影视剧中的人物由于剧情(人设)设定,往往对自己的某个念头或情绪会产生非常大的执著,然后就凭着这一点念头就闹出天大的动静出来。比如最近看的刑侦局《心灵法医》,这部剧中的各种坏人或犯罪嫌疑人,大多数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恶人,只不过对人对事会产生某种执念,这种一念无明驱使他非要置人于死地不可,但事过之后估计等待他们的肯定是无尽后悔吧。


真实生活中大多数普通人不至于执著恶念去犯罪,但很多时候可能也会执着于内心的某些情绪、感觉及想法。其实这一切执著终归都是为了服务于人想要活得舒服自在的生活感受、以及为了巩固人内在自我心理意象居中守正。内在自我心理意象说白了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人设”(就像影视剧中编剧对人物的设定一样)——人认为自己应该如何如何、必须如何如何,这才是我、这才符合我对自己的看法和立的规矩。


比如内心自卑焦虑的人会想方设法捍卫自己的“自卑人设”,尽管这种捍卫令人痛苦纠结,但比起追求幸福他更难放弃的是这种“人设”多年来带给他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尽管这种安全感是以牺牲他的内心成长与人生希望为代价的。


再比如过度追求完美主义生活方式的人,会不停捍卫自己这种力求掌控生活,把工作干到尽可能完美的“人设”。殊不知这种完美主义作风可能只是对真实自我及真实内心的防御与隔离。正因为在无意识层面无法接受满身缺点的真实自我、不敢体会真实内心的痛苦绝望等压抑情绪,才时时刻刻高举完美主义的人设盾牌,再苦再累都不敢松懈。但越是如此追求完美、越是离真实自我及真实内心感受越来越远,最终得到的只能是不停纠结苦痛、疲惫苦累的身心感受却还不明所以、不知为何。


总之,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通过有意识地自我认知、自我觉察、自我辨析自身情绪、感受、想法等,从而一点点认清其背后驱动这一切的自我内在心理意象(自我人设)。当你对这一切懵懂无明时,你就会受自我人设的无意识驱动,身心陷入种种迷局还不明所以;而当你渐渐看清自我内心的深层设定系统时,也许你就可以有的放矢、清醒觉察地选择改变自己、优化自己、提升自己,演出一出精彩又清醒的人生大戏!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绪随风飘散,惟有人设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