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第五卦 需 水天需 坎上乾下
卦象结构:坎上乾下
卦名:需,水天需
需,会义字。象形字指遇雨,停在那里等待。造字本义为等待。引申为,[动]渴求、索要(需求、需要);[名]渴求、索要的对象(军需、民需)。
《说文解字》:“需,须也,遇雨不进,止须也。从雨而声”。注:“须,待也。”
卦象上看:坎上乾下,天上有水或天上有云。等云成雨,待时降雨。同“需”字本义。取卦名为“需”。
《易经.序卦传》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
易经序卦传,是根据开天辟地后,生命自然的演化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来排序的。
屯,物之始生;蒙,物之稚也;万物生长离不开养分滋养(物稚不可不养也)。
蒙卦之后的第五卦就谈到了饮食之道(需者,饮食之道也。)蒙卦之后就是需卦。
饮食之道又代表了物资需求和物资的分配问题,有分配就可能有利益输送,就会有纷争(饮食必有讼),纷争就是“讼。”第六卦就是讼卦。需卦与讼卦是一体两面,互为因果的相综关系。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饮食之道,“民以食为天”,吃饭最大。
《礼记.礼运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
食、色(饮食男女)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由饮食男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
华夏又称为“礼义之邦”。
礼从何来?礼就是由“食”而起,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乃不同禽兽之争食。
《荀子.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必求,求而不得必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制礼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礼就是规矩,确立的规矩满足各方的需求(制礼以养人之欲),合理的分配资源和利益(给人之求),使各方都得利而不争、不乱。
那么义从何而来?
“义”由男女两性的关系而来。义者,宜也。宜者,阴阳两性合和之象。宜者,使其可,当其时也。现在话来说就是:“刚刚好”。
义者,宜也。由两性和谐关系,发展出双方共赢都得利。利,义之和也。
《礼记、礼运篇》就是以礼义作为社会行为的规范,来治理社会的,以礼义来“礼运天下”,最终实现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不就是乾卦的“保合太和乃利贞”的天道思想一脉相承。
华夏文明由食与色,发展出“礼义”。礼和义,核心是适宜、适中。体现了公平、公义下的多元共存,平等、和谐、共赢,能不争、不乱共建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绝对比西方以实力来争食,赢者通吃的野蛮的丛林法则的思想更文明,更高级。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孚”,信也,同孵,如鸟之孚卵,皆其期不失信也。
“光”,有缝必有光,容光必照,无所不至。光无私照,代表了公平。
任何的资源或利益分配(需),首要的就是公信(有孚)、公平(光亨)。有亨,避免争和乱,且固守公平、正义(贞吉),当然处事顺利(利涉大川)。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 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卦辞作者,把“需”解读为“需要、需求”。从饮食之道,资源分配上来占辞。
彖传的作者,把“需”解读为“须时、等待而进”。卦象结构来解。,
卦象的文化属性上看,坎上乾下,就是外险内健。坎险在前,说明外部条件不成熟(险在前也),需耐心等待(需,须也)。须时等待,不是消极的等待。
因内卦为乾卦,说明内部能自强不息,刚健勇猛的积极进取(刚健而不陷),而不被外部坎险的环境所限制和困住(其义不困穷矣)。
点出了需卦的全卦主爻,是九五(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拥有乾卦般的强大内心,当然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需,坎上乾下,对应的自然现象就是云上於天。云气上集于天,尚未成雨落下,代表条件还不成熟,未成事实,尚需耐心等待。
彖传的作者偏重于讲建功立业,大象传的作者偏重于修身立德,彖传和大象传的思想合在一起,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内圣外王的工夫(立德、立功)。
同样是面对坎上乾下(水天需)的卦象,
彖传作者从其文化属性,看到的是“外险内健”,即使是须时等待,“其义不困穷矣”仍保持内健不息,“刚健而不陷,往有功也”。
大象传作者从其自然属性,看到的是“云上於天”,须时等待过程中,保持一颗平常心,修身立德,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君子以饮食宴乐)。需,须时等待的本义,引申到需求、需要的意思上来。
儒家是宣扬“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的。
大象传,虽说是讲君子修身立德,到底还是说给当时的统治阶层看的。
国家要靠君子精英来治理,大象传可以看成对君子的要求。
作为君子,要有乾卦。坤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德,还要有屯卦“经纶天地”之才,其行为上要有蒙卦“果行育德”之智,还要有需卦“饮食宴乐”的平常心。所谓“仁、义、礼、智、信”兼备的精英。君子果然不是好当的。
那么这里的“饮食宴乐”单单是要求君子保持平常心吗?
“饮食宴乐”更深层的意思代表了民生(民以食为天)。
作为有志于要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来说,第一要务还是要解决吃饭问题,能解决温饱问题(养人之欲)。其次,维持物资供应和分配的公平问题(给人之求)。民不争,则国不乱。
《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知礼则民不争,民不争则国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