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力普遍稀缺的今天,我们如何面对未知的恐惧?

第一次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是10年以前,具体是哪一年,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那时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因为是零零碎碎的读完,读的时候没有带着目标去理解,感触也并不深。等到再次读这本书时,已是10年后的今天。这次感触就特别深,许是这些年,经历多了,成长了,生活感悟也丰富了,能与作者有些共鸣。

另外一个感受是,多听听读读其他人对这本书的读后感,或者把学到的知识与身边的人分享碰撞后会有新收获。这次阅读与分享,带给我两个思考,一是为什么我们对生活有时会缺乏安全感?二是如何正确面对未知的恐惧?



为什么我们会对未知怀有恐惧?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讲述的是四只小老鼠,哼哼、唧唧、匆匆、嗅嗅寻找奶酪的故事,他们同一时间出发,在不断找寻奶酪的过程中,匆匆嗅嗅很早就建立起对周边生存环境与生活的正确认知,从第一次在一个房间发现奶酪,到奶酪有一天不见了,很快就适应了变化并及时做出了调整,开始新的征程寻找新奶酪;哼哼唧唧刚开始则后知后觉,过于贪图已经得到的奶酪,当有一天奶酪耗尽消失时,一时间无法接受这种变化,开始抱怨,同时嘲笑匆匆、嗅嗅是多么的愚蠢,但抱怨解决不了问题,时间终会教会我们答案。当饥饿这样现实的问题越来越真实的逼近哼哼与唧唧时,唧唧开始反思,劝说哼哼不成功后,独自开始了寻找奶酪的心路历程,这个过程中,唧唧不断有新的收获,但每一次,满怀欣喜发现的奶酪,走近一看,发现也只是零星的奶酪,这个时候唧唧开始感受到,要是自己早一点开始寻找新的奶酪,也许得到的就不是那么一星半点了。

终于有一天,一股扑鼻的奶酪香味冲击了唧唧的嗅觉,在一个地方,它发现了堆积成山的奶酪,热泪盈眶之时,它没有迷失,让自己冷静下来后,这个时候它想到了可能还在受苦的哼哼,于是沿原路返回后,它找到了哼哼,再次情真意切的和哼哼诉说,自己找到了新的奶酪,想和哼哼一起分享,但是哼哼不相信,认为唧唧在忽悠它,直到这个时候,唧唧才明白,其实它们俩因为对未来的认知不一样,已经很难同行了。

我们的人生之路,就如同哼哼、唧唧、匆匆、嗅嗅寻找奶酪的历程,现实中的我们是故事中的哼哼、唧唧,还是匆匆、嗅嗅?

大海的彼岸有多远?

再次读这本书,眼角有些湿润,情绪平缓下来后,静心思考,是什么引导故事中的四只小老鼠或者现实中的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向?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经历,我的理解和答案是,因为大家对恐惧的边界感的定义不一样。那么,我们的恐惧来自哪里呢?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读过的一篇文章,标题是《性、恐惧、爱、信念,管理者一生都逃不掉的课题》,文章发表在《领教工坊》公众号上,作者是王亚军,王亚军先生提出,“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由性、恐惧、爱、信念这四种驱动力元素的组合来解释,性、恐惧、爱来源于我们动物性,而信念则为人类所独有。”

如王亚军先生所提,恐惧是动物与生俱来的天性,对人类来说也一样。其实无论是匆匆、嗅嗅,还是哼哼、唧唧他们都存在对未知的恐惧,人类与动物的天性就是对自己熟悉的领域有安全感,对未知的领域会有恐惧感,当遇到未知的领域时,人类会不会去做尝试,由信念与过往建立的认知做支撑,最终经过大脑判断分析后做出决定与行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怎样跨域对未知领域的恐惧,无论是对动物、还是人类来讲都是成长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不安全感来自哪里?                                     

这段时间在读书、与朋友日常分享交流的过程中,碰到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前两天在一个朋友的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段生活感悟,“今天读了一篇文章——《90后财产清单曝光:猫、床、保险》让我感触很深,里面主人公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抽屉里那一沓子保险单,是我活在深圳的安全感。”

和这个朋友链接是通过另外一个好友介绍认识的,接触过程中了解到他正在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能感受到他的焦虑与迷茫。

其实无论是猫、床,亦或是保险单,真的能够让我们获取足够的安全感吗?也许这个时间段会是,但另一个成长的时间段呢,5年、10年,20年后,我们还这样认为吗?可能答案会不一样,因为我们的欲望与需求随着生活与工作的经历增多,也是在增长与变化的。

第二件事是,最近参加了一个读书会,读书比之前多,也明显感受到了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变化,所以我把感想与认为比较优质的这个读书会推荐给我的三个好朋友,我们四个人有个微信群,几乎每个星期都会互动一次,推荐后得到的反馈和推荐之前的预期有些落差,两个朋友反馈比较积极,其中的一个暂时没有时间读书,说后面看看后再行动,另外一个是拿出了行动,报了读书会公开课,但行动量上不够,课程学习没有输出,慢慢的现在没有了热情。最后剩下的那一个朋友有些抵触心态,怀疑我是不是被读书会洗脑了,建议我们不要被成功学的外表包装给忽悠了。

这两件事,让我感触比较深,其实无论是对生活缺乏安全感,还是对读书与学习的认知,从本质来讲,都是对未知的恐惧带来的安全感缺失。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对未知有恐惧呢?因为我们对未知的领域认知还不够,而认知的改变、提升来自于我们持之以恒的学习与践行。


如何看待安全感、正确面对未知的恐惧?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作者给了我们获取安全感的答案。四只老鼠第一次在一个房间找到奶酪后,哼哼、唧唧开始不思进取,反映了人性中贪图舒适的本性,后来奶酪消失它们措手不及时的应对措施,也告诫我们,舒适的环境有时可能是困境来临的前兆,而更可怕的是我们还没有反思、并认识到接下来可能要面对的更糟糕的状况。

而同一时间段匆匆与嗅嗅,敏锐的观察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早早做好了心里准备做应对,在可能的饥饿来临之前提前决定开始新奶酪的寻找,最后呈现的良好结果也证明了,机会始终是留给有准备与足够行动量的人。这也带给我们深思,当面对危机与未知的恐惧时,我们的聚焦点到底在哪里?我们是把聚焦错误的放在已经失去的东西或者现有获得的物质上,还是立足于未来。

当饥饿来临深刻敲打着哼哼与唧唧时,唧唧开始反思,无法说明哼哼和自己一起行动,最后独自一个人开始了寻找奶酪的旅程,唧唧虽饱尝艰辛,在半饥饿半温饱的状态下,一次次历经空欢喜又失落,但最终终于发现堆积如山的奶酪的心路历程则告诉我们,成功什么时候都不会晚,真正有早晚区分的是行动。

而反观唧唧后来取得的果实,再来对比哼哼思维与行动上的固执,也启示我们,面对变化,行动远比等待带来的安全感更可靠。

整个故事总结下来,影响哼哼、唧唧,匆匆与嗅嗅产生不同行为方式的,核心在于思维与行动量,而思维的转变来自于认知的提升。要获取安全感或取得成功,需要通过提升认知来改变行为方式,通过行动量来内化修正认知。最近的读书交流经历也让我明白,把阅读放在具体的事情上打磨是改变思维、提升认知最好的方式。

海的另一边景色宜人

写在最后


电影《大鱼海棠》里面有两段经典台词,

一段是:“我们别害怕,大胆一些,去爱一个人,攀一座峰,追一个梦”;

另外一段,其想大体表达的意思是:“每一个活着的人,其实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出生的时候,我们从海的此岸出发,生命就像横越大海,有时相遇,有时分别,死亡的时候,我们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我一直在想,大海究竟是什么?面对大海,有时我们能感受到孤独,有时能感受到对未来的憧憬,我们就像一个海浪,涌起又落下;后来,我又感受到,大海是一条地平线,它是柔软的,大海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我们在里面能看到自己的灵魂;再后来,我终于懂了,大海实际上是我们内心最柔软与最坚硬的地方。”

所以,我们要跨越人生的大海,靠什么支撑我们内心最柔软与最坚硬的地方?我想是思维的改变、认知的提升,最后是泰山不能移其志的信念建立与持之以恒的行动量。Hello,我是jackcan摆渡者,关注我,陪你一起阅读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注力普遍稀缺的今天,我们如何面对未知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