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热爱书法的皇帝们

 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宋王朝以后,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分裂混乱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复归统一。

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相对来讲比较缓慢,但对王羲之的书法可谓推重备至。

 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下旨命侍书王著摹刻于枣木板上,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当时每个朝中大臣都御赐一部拓片。

《淳化阁帖》它是我国第一部著名法帖,自汉章帝至唐高宗,及诸名臣,帖中有一半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继唐太宗遗风宗“二王”的,在《淳化阁帖》中就可见端倪。

《阁帖》的广泛流传,促进了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中帖学书法的传统,它对以后的书法历史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宋太宗赵光义功不可没。

 高宗亦曾临《兰亭序》赐孝宗,于帖后记曰“须依次临五百本。” 孝宗书法与高宗书法不易分别,不无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

 宋高宗曾自谓:余“自魏、晋以来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禊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

魏晋至六朝笔法,宋高祖什么都学,可见他学书极其用功。“每得右军或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初若食□,喉间少甘则已,末则如食橄榄,味久愈在。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

他对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也情有独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 ,达到不管小字大字,都能“随意所适”,而“颇具佳趣”的地步。

御书《兰亭序》一本,勒石于宋兰亭天章寺。他从广泛临摹到专精《兰亭序》,其广榘博取的传统功底,锲而不舍的学书精神,不象一位皇帝,倒象一位职业书家。


图片来自www.yac8.com

 虽然宋高宗专精《兰亭序》,但对待书法权威,他也曾大胆地提出质疑,决不迷信。他认为何延年说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如有神助”及“醒后更书百千本,无复如者”的话是说得过分了。

他觉得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并不一定比《兰亭序》逊色,只不过这些“数行数十字”的信札如“寸锦片玉,玩之易尽”罢了,而《兰亭序》则“字数比他书最多,若千丈之锦”,使入“心目不可忘”也。

 宋高宗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书法水平,更在于他提携和影响了南宋一代书风。他自己整理收集宣和内府因战乱而散失的古代法帖名画,身体力行地提倡大众研习书法。

他自己善学《兰亭序》,便赠之与王子和朝中大臣,又让宋孝宗学书。一时间,以高宗为中心,南宋几乎掀起了一个学书高潮,而且也是以王羲之及《兰亭序》为中心的。

 宋四家苏、黄、米、蔡,苏东坡少时“日学兰亭”,蔡京到晚年都感到“右军难学”,他们既取法二王又能破除迷信,不拘成法,追求个性,引领潮流。


图片来自www.52wwz.cn

黄山谷甚至告诫时人“《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并提出“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之眼目,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这与高宗的不迷信二王也是一脉相承的。

由于宋代这么多皇帝对王羲之,对《兰亭序》的重视,当时,士大夫的家里出现了家家都有《兰亭序》刻石的局面,丞相游氏一人就收藏了《兰亭序》各种版本上百种(浙江绍兴兰亭王右军祠内墙上,至今仍保存着游相藏的《兰亭序》刻石)。

这在书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比唐太宗时期更有过之。

 在中国书法史上,以帝王之尊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其他书法家没有这么幸运。

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笙歌散后我认为,到宋朝为止,王羲之已经被推上了“书圣”地位,明清以后只是承唐宋之余波而已。




笙歌问答:大家觉得皇帝热爱书法算是好事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朝那些热爱书法的皇帝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