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都发了,我还在想是不是有更好的标题 | FOBO人群的日常心累

小长假快到了,年初就看着日历,指着地图计划要去哪儿玩。但春去秋来,五一过了,端午走了,中秋都在眼前了,全世界的攻略都做遍了,脚还没踏出家门口一步。

( •́ㅿ•̀ ) 

对了!国庆还有一周的时间慢慢挑......翻翻机票,等等可能明天会比今天更便宜;看看旅游地是不是还有不落俗套又好玩不挤的“圣地”呢?结果就是你在床上刷剧外卖“七天乐”了。



令人郁闷的是,类似的事情总是没完没了地在发生:


餐馆点菜翻完整本菜单最后招手叫服务员过来问:你们招牌菜是什么?推荐一下。


淘宝上挑个小破杯盖也要翻个七八页搜索记录,最后回到第一页买第一眼看中的。


吃饭的时候想着挑一部电视剧看看,饭都吃完了还没挑出来。


租房子总纠结还有更好的,结果挑了一圈后挑烦了,随便租一个,结果发现租了其中最差的一个。


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好不容易有个合适的还嫌人没食堂。


跳槽时面试的第一家公司各方面都合适,想着“也许有更好的选择”拒绝了 offer,结果一家不如一家。


在 deadline 之前总觉得自己会有更好的状态。


怕遇到更喜欢的人,所以一直单身。


你“中枪”了吗?反正情说君觉得自己已经成了一个筛子,条条都中!恭喜我们共同get到一个略显“洋气”的现代病FOBO——即“害怕有更好选择综合症”:患者会因为害怕错过最佳的选择,凡事都想穷尽所有可能的方案再做决定。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最大化”(Maximization),他们发现,当选择更少的时候,人们做出决定后更容易对结果感到满足,而没完没了想要找到最优解则会导致优柔寡断、沮丧、压力、后悔以及不开心。



这是个不折不扣的现代病。从症状看,我们的“病因”大致可以确认为以下三项:


1、总是害怕错过什么: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每天都感觉自己身处某张无形大网的一个中转节点,就像一个个发电基站,身体以自我为中心发射出无数射线,辐射到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各个领域。

早上起来刷朋友圈一定要翻到前一天晚上看到的那条为止,离开手机5分钟,超怕刚好有人找。不愿错过社交网络中任何可能关于自己或关于潮流的信息,否则就会感到精神焦虑。


2、选择困难症:


我们生活中充满了选择,大到抉择人生道路,小到衣食住行。


比如,买票的时候,排这一队还是排那一队?(结果好不容易站到这排,可是看到那列嗖嗖的前移,于是又挪到那一列,结果感觉不动了)。


我们为什么选择恐惧,显而易见是不自信和逃避责任的心理,缺乏自立意识,害怕失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太过于追求“完美”了,“完美”标准让我们带着批判去寻找选项的缺陷。

不妨试着用“满意”代替完美作为标准,思考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并且明白选择的结果不能代表任何事情,尤其不能代表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3、幸福感降低了:


认识一个喜欢分享自己吃过的小众餐厅文章的女孩子,后来开了自媒体号,迅速积累了一群粉丝。没多久,她便发现自己文字“难产”了。每次提笔前会考虑是否还有更好的选题,纠结哪个标题的打开率会更高......压力徒增,失去了最开始写作的快乐和幸福感。


时报专栏作者蒂姆·赫雷拉说:


“害怕有更好选择综合症”是一种不停去研究所有可能选项的状态,因为担心会错过‘最佳’选择,从而导致自己优柔寡断、后悔甚至幸福感水平降低。



这个词的创造者帕特里克·麦金尼斯(Patrick McGinnis)谈到,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上学时,他注意到他和他的同学总是在努力优化选择


一项研究显示:

最优解型大学毕业生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比易满足型大学生起薪高 20%,但他们的满意度却更低,容易感到后悔,或者重复质疑自己是不是错过了别的什么更好的机会。


FOBO 的确更有可能找到一个更好的选择,但内心却无法感到满足。因为最终目标始终无法实现,因为在做出决定之前,你永远无法了解所有的选择和它们会带来的后果。



怎样才能停止无止尽的“最大化”循环,摆脱FOBO呢?


Schwartz 在 TED 演讲时说,学会选择是难的,学会做好的选择更难,学会在无尽可能性里接受一个相对好的选择还要难得多。

他建议我们在挑东西时给自己定几个想要实现的指标,区分他们的优先级,如果一个选择同时达到了优先级靠前的几个,就别犹豫赶紧抉择。比如“午饭吃啥”这种日常难题,就看你把送得快、便宜和吃顿好哪个看最重,然后挑最符合的就完事。


如果还是犹豫不决,那靠直觉也是可以的,只有一条,事后别多想

(本文内容来自公众号“情说成长社”。情说专业心理咨询。365天全天候随时准备倾听任何诉说,并提供保密性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都发了,我还在想是不是有更好的标题 | FOBO人群的日常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