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灯《我的二本学生》一本描述全中国最普通最普遍的年轻群体的命运的书

花了六个小时看完了这本书,书中主要写作者作为一个高校老师从05年到现在的十五年教学生涯中通过对学生的教学和指导从而对他们命运和生活所产生的认识,对教育和时代的发展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的直观感受,以及对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对普通二本学生命运的感知。

看到这个书名,我以为作者会重点讲一讲二本学生与其他诸如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的区别命运,毕竟社会对二本学生的总体印象一般都比较消极。但是看完全书,发现作者并没有特指二本学生的“二本命运”,反而更多讲述了成长环境对他们命运的影响,正如作者最后在书里讲的,其实这类大学生反映了当今社会上普通大学生的普遍命运,他们在时代的洪流里被裹挟着前进,虽然空茫但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消极。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所,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些模糊的。”

作者的这串数据让我再一次清晰的认识到二本学生这个群体的庞大,在这个信息热点集中的社会,我们身边充斥着985,211,名牌大学重点名校的学生信息,以至于人们常常会忽视二本学生这个被淹没在人海中的暗淡群体。不可否认,在庞大的学生人群中,确实只有少数幸运者能进入几十所光彩夺目的重点大学,更多的则只能走进数量庞大的普通二本院校。

在作者看来,二本学生作为全中国最普通最普遍的年轻人,他们是和脚下大地黏附最紧的生命,是最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他们的信念、理想、精神状态,他们的生存、命运、前景,社会给他们提供的机遇和条件,以及他们实现人生愿望的可能性,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

书中对作者所认识的二本学生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努力、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拼搏的选择等的描写,这些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的,他们经历的,也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书写。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可能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我们所有人。我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是一样的。

在城市间奔跑,看多了城市的繁华和进步,对农村的落后的认识会有错位,以为世界已经很进步了,但其实并没有感受到的那么发达。比如一个村里真正读完大学的人,其实并不多,有很多人仍然停留在他们那个年代-国家给大学生提供就业保障,不用一入学就为就业发愁,更不用为了毕业简历的光鲜去修第二学历、考无数的证书。以为上个大学就代表了稳定的工作和光明的未来。现在的学生,即使通过更为一次次严苛的应试,经过无数次的分数、排名、竞争,为了增强竞争力,假期都要接受补课,但未必就有美好的前途。多少人进到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还来不及排解中学时代内心的淤积,就被告知就业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大量的学生,面对未来充满迷茫,不知道自己喜爱什么,能干什么,想干什么,缺少对未来的规划,也不懂规划。而这恰恰是普通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关键差别,最终在毕业后拉开了更大的差距,而这一切,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家庭背景的差距,来自高知父母家庭的孩子,通常获得更好的资源,因此常常更早的做好了规划,他们做好准备积极主动的踏入社会,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则很可能是懵懵懂懂被动的推进社会。

通过这本书,你可以清晰的了解到,以前通过高考,是真的可以改变一个群体的生存、命运,他们可以获得稳定的职业,享受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分配的住房,得以在城市轻松扎根,充分享受了大学文凭带来的极高性价比。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学时光,则更多充斥着市场经济所致的功利、现实、竞争和机遇。我们的毕业去向,在“自主择业”的话语中,早已失去了“国家分配”的兜底和庇护,必须依靠自己和家庭的力量去争取。大学毕业以后面临的生存压力,诸如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大多数的学生都只能在彻底市场化的社会语境中独自承受,个体和国家的粘连度越来越低,学生的去向,越来越受制于个体背后掌握的资源。底层家庭的孩子,在自主择业的鸡血和市场经济的赤裸搏击下,不确定性成为唯一的确定。

以至于许多学生毕业后发现自己从事的工作不读大学也能做,从而对上大学的必要性陷入怀疑,不由得开始问自己:“那么我为什么要上大学?”

这个问题,在某一天下午我妈妈突然反问了我一句“你还不是要打工”的时候,同样的击中了我,那一刻我有些无言以对。似乎看到了到了她话语中所潜藏的对我的不满,对我那份过高的期待。

我从来不认为大学无用,但是这不保证我大学毕业后就不会去做一些不需要大学学历也能做的工作,就像书中的他们同样会迷茫。毕业后我也对我的大学生活进行过多次反思,甚至常常希望时间倒退重来一遍,以弥补我对我大学生活规划的不足。

我是后来才发现,当我和我身边的人浑浑噩噩的到大二才醒悟到要去考一些证书时,而重点大学的学生基本从刚进大学时就已经确定好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他们每一天都奋发向上,而我们还在适应大学生活。那些家境更好的同学,家里有高知人群的同学,似乎总是比我们走在前面。不可否认,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就像书中说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分化,在入学前多半已完成,教育的实际功效,其边际效应早已递减。而到后面是两级分化的加重,即便都在努力,但是他们的上升曲线,上升效果,却完全不同。

时代的发展、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交织,对不同个体的不同影响,在每一个二本学生身上有不一样的体现,这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对这样一个二本学生来说,读大学也许已经不能给他们带来命运的改变,但是至少避免了滑入更糟境况的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灯《我的二本学生》一本描述全中国最普通最普遍的年轻群体的命运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