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牛奶可乐经济学》|如何抵御消费主义

又是一年双十一,只买了一些需要补货的日用品,没有为了凑单的“可能会用到的”非必需品。这几年消费越来越理智了,不只是自己,身边的很多朋友也是。分析自身的原因,有几个:1. 经历过几次痛苦的断舍离,心情很不美好:白白浪费了银子不说,还不环保;2.理财的快乐足以抵消控制消费的郁闷,资产涨起来的感觉很香,一想到现在花出去的钱,过几年可能就翻倍了,很多购物车里的宝贝就不那么香了;3.了解到很多商业行为,尤其是营销行为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消费的时候就会更理智,不会轻易被商家的营销伎俩忽悠。比如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

作者Robert Frank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被称为通俗经济学的鼻祖。他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以短文的形式呈现(不超过500字),不许用公式、图表和专业术语。假设你就是在给一个从来没有学过经济学的朋友讲故事,而且要让他听懂。

这本书的内容,就来自于他的学生就此提交的短文作业。这些故事不仅通俗易懂且非常睿智有趣,而且活用了经济学原理;不仅有助于自身的认知提升,也是与人聊天时的很好谈资。比如:

牛奶包装盒为什么是方形?可乐为什么是圆瓶子?因为牛奶需要放在冰柜里冷藏,可乐常温即可;相比圆柱体容器,方形的盒子可以节约运营成本较高的冷藏货架的空间。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酒吧的核心产品是酒精饮料,而花生和酒是互补的,吃了更多的花生米,往往就需要喝更多的酒;相反,水喝的越多,点的酒自然就越少了。所以,即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星巴克里的瓶装水卖很贵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为了衬托其主要商品:咖啡,其实卖的并不贵。

为什么机票现买价格更高,而百老汇演出的门票现买却价格更低?因为在最后一刻才买票的乘客,大部分是对票价不敏感(反正报销嘛)的商务人士;度假人士往往都会提前定好票;反之,观看百老汇的观众,大部分是时间成本较高的高收入者,他们一般不愿意在最后一刻才买票,都会提前预定好。临时买票的大多是可看可不看的观众,如果现场买票价格更贵,这些观众可能根本就不会去看表演了。

除了这样的小故事之外,每个章节也都有提纲挈领的经济学原理解读。非常推荐的一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牛奶可乐经济学》|如何抵御消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