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玫瑰的名字》

     《玫瑰的名字》,看起来充满阳光、美好的名字,实则在阅读中更多的体会是阴暗。

       虽然阅读前看了简介,觉得应该是本侦探推理的小说,但是真正细读起来,却发现这本书里包含了许多,宗教、毒药、权力、欲望、审判、巫术......

        属于中世纪那个时代的产物,仿佛都在这本书里竞相展示,将人吸入那个时代的黑色漩涡。

      全文以一名年轻僧侣的回忆展开,从开头就有大段大段宗教知识。罗马帝国、教皇、教堂,随着阅读地深入,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都是大块大块沉重黑色的墙壁,坚硬、冰冷,以及那高高插入教堂顶端的十字架。可是奇妙的是,在阅读到故事的结尾,当主人公在事件发生N年后,再次回到这片曾经让他害怕、恐惧、难过的故地时;当主人公重访这座被大火焚烧的修道院时。

        昔日的沉重,在当下的荒凉描写下,让我竟然生出了无比怀念的情感。仿佛真的随着主人公再次踏上教堂里那个通往缮写室的螺旋形楼梯,进入那个神秘的藏书馆。

        很喜欢这段描写:

       “书籍的幽灵,表面看是完好的,但里面已经吞噬,然而有时会残留半页,露出一句‘引言’,一个标题......”

       这些残存的“只言片语”,因为自私的念头被永远封存,也在大火的焚烧下重获自由,唯一遗憾的是这份自由,是用消逝最为代价。那个火苗四窜的夜晚,书本翻滚着书页的“裙摆”,在火中跳舞,嘲笑世人的愚蠢,嘲笑被真理捂住眼睛却自以为已经找到真理的可怜之人。


      带着玫瑰在哪里的疑问,开始阅读。直到全书的结尾,才找到关于玫瑰的解释。

     “昔日玫瑰以其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读完这句话,仿佛抓住了什么,但感觉它有似最滑腻的鱼,只在指间留下冰凉的触感。

       作者在结尾进一步解释了书名的含义。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书名应该把思绪搅乱,而不是把它理清”。他也确实凭借这一看似普通,但让人想入非非的名字,将我的思绪彻底搅乱。

       “玫瑰是一个意义如此丰富的象征形象,以致落到毫无意义或几乎毫无意义的地步。”


       还喜欢这句话。

       “世界就像一本博大精深的书,是通过这些蛛丝马迹向我们传授知识的。”

        可讽刺的是,我们从来看不透这个世界,或许该这样说,我们从来都没有认真看过这世界。迷失在自我的“忙碌”中,迷失在世俗的“表象”中,似乎是在逃避,害怕真实的世界并不如你我心中所想,也或者是在害怕改变,情愿在自欺欺人中惶惶度日。

       就像每天清晨从空中照射下的光芒。那光从遥远的天际而来,可当它洒在我们的肩头、落在我们的掌心时,还是最初的那束光吗?相信这道题只有最博学的物理或者天文学家才能回答。

       还有关于“笑”地讨论,关于“真理”地探索。短短的七天,在这个神秘、阴冷的修道院里发生的事,远超过七天的承载能力,所以在最后的一天,巨大的信息量充斥我们的大脑,让我们产生头昏脑涨的感觉,仿佛自己也深陷那个隐藏在藏书馆里的迷宫,无法找到出口。

       本书的翻译者之一—沈萼梅曾写过一篇译后记。她讲到,为了做好翻译工作,专门去了北京的圆明园,因为据说这里有意大利建筑师郎世宁设计的迷宫。她还讲到,虽然书中的情节是虚构的,但书中许多人物和故事的时代背景却是真实的,真实的存在那样血腥的杀戮。我想,那个年代一定有许多许多的迷宫,隐藏那个时代的阴暗,也一定有许多许多次的大火,不然怎能驱散那阴冷带来的侵蚀。

       我曾经以为这本书带来的沉重会让我加快阅读的速度,以便让自己更早的脱离书中的世界。但真正当盖上书本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却发现自己是如此的不舍和眷念,那些书中的场景,形成一幅幅的画面在我的大脑中盘旋,我想走进,它们却越来越快的飞离。就如书中曾讲到的,真理是一个个的符号,我们在探索中找到连接它们的线条。

       可属于我的线条还未完成连接,它们却已经飞离。

     “上帝的手是创造,而不是隐藏。”

       相信我们还有再次相遇的那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玫瑰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