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v wolfric
高评分的印度电影,对广大电影爱好者来说,可能是首次入眼,因为相比发达国家来说,印度较落后。影片也以穷困镜头开始,遍地荒沙,风尘仆仆,交通不便,但电影评分证明,好的剧情,好的思想,好的内容,即使是落后的环境,同样也能演绎出精彩的故事。
在影评之前,首先说,人在不同的年龄、状态、身份,国境、和不同的成长环境驱使下,观赏这部电影,产生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这点无需考证。
对于部分家长来说,会纷纷让孩子去看这部电影,然后义正严辞地说道:人家的父亲多么苛刻严厉,因为这样才能把你培养成有用的人才。
对于一些吃瓜群众,也总是专注剧情的漏洞和肆意幻想编排来证明是自己是善于发现错误和具有批判性思维。
如果主角马哈维亚真的是极端分子,一心想要拿到世界冠军,获得至上的荣耀,那他应该从她孩子在娘胎的时候就开始听着摔跤频道报道。
答案显然不是的。
影片有个镜头,两女儿把男孩打伤。这是个值得深思的地方,因为父亲在此时此刻发现了女儿潜在的能力,发现她们血液里流淌着战斗的欲望,才下意识和决心对其开始长期的培养,尽管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因为这是电影。
切回现实,中国式父母,是否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潜在能力,再进行指导,报辅导班,而不是选择在孩子对一切事物还陌生,就按照自己的意识,强加、泛滥指导,望子成龙有风险,报班需谨慎,不是说这是错误的,因为要考虑到父母这时是否在打破着某种平衡关系?这个问题放到后面。
以片面的眼光去看这部电影,去面对现实,那会是是同样的不明白。当然,谁也不能垄断对任何事物的解释权。希望每个电影人能用相对的观点看问题,更不要绝对化,尊重电影行业这个新时代的文化输出产业。
看书听音乐看电影,只关注表面,只专注情节逻辑关系,是肤浅的,就像阅读一本书,没有深度阅读,你永远只能看到作者说了什么,而看不到作者没说什么,而好电影,好书,是值得仔细斟酌再三的。
电影开头就阐明主角马哈维亚的理想抱负,种种镜头都流露出主角对于梦想的渴望,因为人如果没有梦想,只满足于温饱,跟动物没什么区别,也是本故事之所以能拍成电影的前提。那么梦想跟现实又应该如何沟通?
这部电影其内容对于现实而言其实并不虚幻。凡事也都要看到好的一面,化为己用,需要一些微妙的转化和思考,接下来进入正题。
《摔跤吧!爸爸》
是一部纯励志,教育,振兴民族精神和抨击印度性别歧视的伟大电影,作用积极,富有正能量的,值得观看。
电影终究是电影,拥有戏剧性,充满惊喜和奇妙 ,即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世界冠军,当然还要有自己的目标,最终还要回到现实,不过中国向来不以成败论英雄,岳飞惨害,没能洗耻靖康辱,文天祥惨死,没能光复大宋江山,没能成功的人为什么可以名流千古,因为气节,也因为初衷。这是题外话。接下来也会有更多结合国内的题外话。
首先电影从整体看是分为两大部分在讲,以女主角吉塔的人物成长过程更换那个镜头为分界点,孩时和长大—即从“被引导型思想”到“自我意识强化”的过渡。
成熟有标准,就是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结合现实的理论根基和逻辑架构。
电影前半部分主要是父亲对两女儿的摔跤培训,是对孩子在拥有自我思想的道路上的过渡,训练只是形式,下半部分是自我意识被强化和名印以后的思想叛逆期,是否会忘记初心,走上歧途。在影片中也是以跟之前父亲的思想、摔跤技巧产生冲突为线索。
看完这部教育片,肯定会有不少家长更加笃信对孩子的教育要严厉,需要自己的精心哺育,热心,还有爱,孟母三迁是为了孟子能够有个良好的环境,这也是本部电影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此,有个误区。
父母是否应该强迫孩子去成长,父母是否应该严厉,有些父母既希望严厉,也希望孩子有个美好的童年,这并不冲突,只是有个时间顺序,不能永远严厉,也不能永远溺爱,物极必反,说其实万物都在无形或有形地平衡着。不管是人之初本善也好,还是本恶也罢,都体现父母第一课的重要性,如何切入关键点,在于父母对孩童期间的高度观察和引导方向。
转回此电影:吉塔和巴比塔,孩子的天性,天真,爱玩,爱偷懒。孩子在学校玩耍,乌托邦的世界,也可以理解为伊甸园、天真的乐园,充斥着无邪、浪漫的气息,父母一来,梦醒,必害臊,现实跟理想难以沟通,极少的小孩会主动去面对现实,正因如此,需要引导,需要教育。
影片中,马哈维亚身为父亲,在孩子年幼时看出了孩子的优势和潜能,“荒诞”地对两女儿进行严厉的摔跤训练,甚至剪掉了两女儿的长发,这在一些为人父母的眼里简直匪夷所思,以致于倍受嘲讽、讥笑。孩子需要糖果,需要洋娃娃,面对现实是长大以后的事情,但其实真正了解成长环境的重要性的话,孩子同样需要一些能够一生铭记于心的教训,孩子这位父亲其实是作为一个摆渡人的身份,在引导孩子利用自己的优势,对其进行耐心培养,把孩子送往自我认知的彼岸,过程势必带来些苦痛。
#影片中有个镜头,吉塔在成为全国冠军以后,在一天夜里,自己主动找父亲谈话,场景温馨,语气温和,说我应该去国家体育学院进行专业训练。注意这个短暂的镜头,这是个伟大的时刻!
因为父亲自那一刻开始,明白孩子已经获得了成就,有自己的尊严,拥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能力,懂得去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与目标并且为之奋斗,这个转化在影片中以吉塔获得全国冠军为界,吉塔已经是带着自己和家人的尊严在战斗,是肩负着使命的。在这个时候父亲作为摆渡人身份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从此以后,不再干预。
父母永远都是为孩子好的,孩子更需要和父母一对一的交心、沟通、交换想法。而父母只需要做的,就是推倒这长长的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让孩子自己去翻滚,去释放。正如影片名所描述的:摔跤吧!爸爸。电影题目以吉塔作为第一人称视角,阐述了一种主动性,而非被动。
那父母说,孩子的思想观念错误乐怎么办?与父母的思想背道而驰了,这就是电影下半部阐述的核心内容。
父母过于干涉孩子的思想,孩子永远也成长不起来。
其中涉及到体制的问题,有人的地方就有体制、有制度。在影片中也是以教练的死板和马哈维亚的灵活作为线索。是否应该义无反顾地恪守制度?需要辩证地看。影片想表达的不是国家级教练的专业水平不及个人/还有父母任何时候都应该帮助孩子取得成功,如果带着一开始的思维去思考这个下半部分剧情,父母应该无条件、热心地去引导、帮助孩子的话,那部分中国父母们肯定又为自己对孩子的招聘过程甚至东走西顾所付出的帮助昂起了头。导演好像更多想表达的是:人们是否应该规行矩步地去遵循制度?
答案是荒诞的、现实的。历史制定了规则,命运给我们洗牌,人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在作弊。
#影片中,多数印度小姑娘十四岁便面临出嫁,洗不完的锅碗瓢盆,最后被送到一个陌生男子的家中做媳妇,她们多么渴望自由,多么渴望能够拥有梦想的权力。相比之下,我们却拥有用不完智慧,鸟笼下的自由,喝不完的茅台还有漂亮的剩女。
#影片中,马哈维亚去体育局请求申请一笔资金仅仅为了买摔跤垫,而片中的体育局官员作为一个人性贪婪的角色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贪官不是职位,而是人心,侯亮平再多也杀不完丁义珍,哪朝哪代哪国没有贪官?正是因为有一帮被现实被财富压昏了眼的老百姓和权贵们,为了自己的温饱和理想在出卖自己的尊严,在打破着某种平衡关系,那贪官就永远存在,永不消亡。
再次借用鲁迅先生说的话:向来如此,便对么?
这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人为巨浪,掀起了中国特色官场制度型腐败和人情社会腐蚀关系的轩然大波。
谁才能挽狂澜于既倒? 只有时间,谁也改变不了,只有苦苦享受。
当然也有明白的孩子,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世界。—他们埋头读书,不闻窗外事,不对未来有过多奢望,一日三餐,三两好友,一瓶矿泉水,一段旅行,一部电影,一晃可能就是一辈子。这是知足。也是一种活法。
转入电影下半部分,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不断获得成就,也就是向成熟的过渡,但是不是真的成熟,难界定,会受到身边变化的环境的影响,拥有自己的思想还有不断获得认可以后,开始叛逆,开始骄傲,这也是人性,也叫青春下的疯狂。
影片中,父女之间的对抗,女儿赢得与父亲之间的摔跤搏斗,却输掉了初衷,人一旦忘记初衷,一旦失去了爱,便将一事无成,导致输掉往后种种比赛。
那么这时的巴比塔(主角二女儿)正是作为影片中角色沟通的媒介,向观众呈现着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巴比塔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不是想表达小女儿一定比大女儿懂事,也不是想表达脱离家庭的看管就一定会叛逆,而是电影剧情里需要一个角色向观众传递信息,正如主角马哈维亚的侄子正是作为一个搞笑和叙述的角色在取悦着观众。
吉塔在进入学院以后,美食甜品的诱惑,异性充满青春爱意的目光,女孩子爱美的天性,留长发、涂指甲油、看电影、逛街,这就是影片中的吉塔在达到自己目的以后在外界冲击下面对的花花世界,那么影片为什么要编排这样的剧情呢?好像导演想让现在不缺智慧的人们深入思考一下:各位实现了人生的小目标了,是否还能留住曾经的那份真诚?是否仍然肩负着曾经的感动?
中国人都说家和万事兴,家不和,何言兴?
#影片有个镜头:马哈维亚送女儿去学院正式入学培训,在女儿的训练过程中,马哈维亚拜访教练说:如果吉塔能加以训练、培养,可以在世界冠军赛上获奖。接着,教练当下就表现出一副承担起对吉塔训练生涯的重任。这时,马哈维亚转头走了。注意!这个神情变化很重要,演的非常细致,你认为这时父亲的心理变化会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要着重刻画这一幕,按道理父亲这时候应该高兴才对,不仅仅是为了与后来跟教练的抗衡做铺垫。
曾经的全国冠军选手,严厉的父亲,任何时候都板着一副脸,眉心皱成一团。因为这是父亲放手及女儿出来走自己的路的正式转化!与之前一直手把手培养的那种底气形成鲜明的对比,马哈维亚这时正是作为一名父亲,作为父亲对女儿的确切关爱,子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那种不舍,所有的一切都凝聚在这一微妙的神情变化中,以致于父亲在坐着破旧的车的归途中始终保持着一副深沉的脸,女儿已经不在自己曾经所撑起的那微风细雨下的保护伞里了。
不舍是必然的。
得转身让孩子自己去翱翔。
最后,本片以完美、振奋的结局收尾,争分夺秒,精彩绝伦。
主角马哈维亚身为父亲,当女儿获得了至上的荣耀,获得了大众投以认可的目光以后,依旧穿着简约、朴实,这隐藏不了父亲内心深处那一颗璀璨、伟大的心灵。
蒋勋先生说的好:有时候,素简是不会对豪华自卑的。
父母们看了这部电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懂事,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奋斗终身。
同样我们年轻人也希望能够像吉塔一样,有明确的,坚定不移的目标,奋斗不懈。
我们缺少思考,缺失梦想,面对着现实,面对着飞快发展的时代。当然,缺也好,不缺也好,不影响我们活得好好的。
那么,父母需要做的真的是该“永无止境”地帮助孩子吗?孩子真的是该“盲目”去顺应体制吗?我们的初衷和梦想真的“值钱”吗
一对情侣执着于同一家奶茶店,一个说在东,一个说在西,为此争议,吵闹,毫不理让,最后这家奶茶店却落在南边。最后两个人相执一笑,携手愉快往南走,好像都忘记了当初错误地执着于自己的理所当然而感到羞愧。
“现实到底可以埋没多少梦想?”
“请救救孩子。”
(完)
才疏学浅,不吝指正。
如有冒犯,深表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