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居士
人治病与调养,从来都包括无数的环节,哪一个环节不对,都难以实现好的效果。
比如病理诊断、厘定医法药法、药剂制法服法、环境、饮食、作息、男女等环节。
本文探讨一下药物的制汤法则。
自古以来药物的制汤与服用,都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浓制浓服。这个现象危害之大,向来为人们所不知。
举例来说:阴阳并剂正运之法,若平制平服,则无论阴阳都能产生它该有的作用。
但如果浓服,阴阳合力则过,令阴转寒。本来养阴药物并无寒气,但阴阳峻剂之下,阴药就会迫入经深,由阴化寒。
这种过当的浓汤药气迫入厥阴少阴。本为正阴用养,忽生寒邪,发为绿痰。
三阴转寒对人的精神影响至大,躁郁症狂躁症者,多由三阴寒故。
并调之法,阴药所起到底是正阴之用,还是不恰当地由阴化寒,这首先是由阳药所加持之下的共生作用。
通常二者剂量越大,所产生效果越显著。但不同患者,所面临的是不同禀气强弱。患者强弱有别,则各有其相适剂量法度。
阴阳药物,何为剂量法度。禀气丰者,阳药65克为法度。禀气薄者,以55克为法度。
禀气薄时,阳药若用65克,则为不当用法,多会迫经深寒。如同剂寡而制浓者,亦不相宜。
汤药剂量,需根据患者不同的禀气厚薄以厘定。这是一方面。一向被世人所忽略而比剂量更应当引起重视的,是汤剂的浓淡制法。
学者应谨记:浓制浓汤常不相适。因为它们是药,不是寻常草木谷食。药不尚浓味。浓味迫经,害人自然之气。
每次我嘱咐患者,制汤要多加水,加七碗水敞口熬成三四碗水,待止沸后,取半碗上层清汤服用。
他们就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喝半碗,为什么不少加水熬成半碗全喝掉? 或者把65克55克,按照水的比例改成30克加三碗水熬成一碗水?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重要。制汤之正误,它所产生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这些问问题的患者,其想法,实际上是既把制汤的剂量法度抛弃了,又把浓淡法则抛弃了。
制汤的剂量法度,与浓淡法则,都非常重要。
药物分量如果不够,你即使加水再少使它浓度变大,它也根本起不到足剂治疗作用,但许多医家终其一生也未弄明白这个问题。
在法度内药物的分量如果足够,即使你淡汤淡制,它也会起到百分之百的治疗效果。即使七八碗水熬半小时取半碗喝,更聪明的做法是再加半碗温水二次冲淡。
浓汤对于禀气厚者,危害尚轻。对于禀气薄者,危害极重。什么是禀气?禀气,是指人身中的自然之气。须知草木、金石、旁生之气,皆非人本之气。
即使用这些来滋阴补阳,令其同化于人气,也是由种种条件限制的。纵令得补,也不能全然无别同于人气。
譬如男子行淫后,女子行血后,必然是阴阳五脏血气精神,都处于一个须损的状态。此时如立刻以一切阴阳药补,都有一定的害处,虚不受补。
只有当人身自然禀气有所恢复后,方能一定程度上,承受药气之补力。故纵欲者,妄企以阴阳药气以得补,常难如意。
此为禀气意义之例解。除男子行淫,女子行血而损禀气,以药物开散时,运动虚劳时,因熬夜而阴阳乖违时,皆是人禀气薄时。
此时浓汤峻剂,皆有大害,祸乱诸经。
太多常见的医学实践中所造成的隐性、显性不良反应,是由浓汤烈剂所造成。但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还都认识不到这一点。
今我在此倡导,后世医学一定要建立一个平制平服,或淡制淡服的药剂学观念。 把它作为药剂学的一个根本原则。后世医科学府,应将“ 淡制淡服 ” 写入教材。
太多医生,无论对于轻剂、重剂,都是让患者浓汤服用。第一是煎药时间长,动辄一两个小时以上。第二是把汤汁煎到剩得很少,只剩一碗。
这样熬出来的汤药,浓度是极高的。人承受不住这种药力。这样制汤,纵然能治病,也必然会添病。
中药汤剂应在法度剂量范畴内,淡制淡服。
汤药淡制淡服,经常有人心疼剩下的药汤大部分都浪费了。但我始终无法理解他们这种想法。这显然不是浪费。药法本来如此。
仅仅几十克药而已,如果加一缸水,难道要把一缸汤都喝掉吗?
坊间医生开药,大包小包数斤兜走。我给开出方药无论体积重量,也不过坊间医生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不到而已,何谈浪费二字。
如果怕浪费,则以所剩汤汁,施于门外净地,诵三声药师佛号曰:“ 愿以此无上阿伽陀药,普施于法界一切病苦众生,普疗众生一切身心诸疾。一切众生得药故,众苦齐消,安乐自在。” 此法施力殊胜,功德无量。
或者日日以清水代汤,以至诚心,如上普施法界。久久必得寿康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