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象应该是一个个,而不是一群

我们常见的“不理想课堂”大多表现为:

第一种,老师自导自演

这是最不能称为发生教学的课堂,老师可能很死板地“教”了,但学生压根没有“学”。老师很累,学生几乎可以说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毫不尊重地把学生比喻成木偶。

第二种,问答式

老师问,学生答。大多是全班大合唱,偶尔有极少数的学生自愿发表见解。老师总牵着学生的鼻子进行知识灌输。

这种课堂可以说有了一点点教学模样,但是相比真正的教学课堂差之甚远。

真正的有效课堂应该以什么为基础呢?

有效课堂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学生,而不是一群学生。

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会说“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究其因主要是我们很多的教学设计太大众化,针对的是一群学生进行,而不是具体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来设计。

当遇到这样的冷场或者尴尬局面时,我们不妨最好仔细去看看课间休息时的学生,哪个学生的表现是“发表能力和表现能力很欠缺”呢?我是否给予个性化的关注和引导?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一个学生, 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这里,我想重点提醒“无声的语言”,也就是反思学生为什么不回答?

没有驱动性问题提升他们的学习欲望,还是他们的基础知识受限?我们应该怎样去调整或者引导?

我们对照学习能够丰富地展开的课堂,不难发现:教师在向学生讲话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选择合适的言语,还能有意识地专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其“讲述”的行为同时也就是“倾听”的行为。

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 而不是铁板块的学生群体。

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

然而,有不少的教师对学生身体所传达的信息漫不经心,麻木不仁。当学生不听讲时,大多数教师是责备学生的“听讲态度”,而极少有教师反省自己的“讲话方式”,极少有教师认为以自己的“倾听方式”或“身体姿态”为轴心所构成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有问题。

也可以说,教师的全身心还没有对每个学生敞开,没有与每人学生的思考或者情绪相互呼应、相互应答。

然而,要全身心地对每个学生敞开,一个客观问题又呈现了,那就是“大班额”化太严重、普遍。

严格意义上讲,不仅仅所谓的大班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师去面对一个个学生,多方经验证明:班级学生数超过40人,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真实发生。因为超过40人的班级,老师就得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持班上的纪律。当然,人数较多,老师也无能力顾及更多的学生,也就难以达成面对一个个学生。

这就是国家消除“大班额”的根本原因。

当然,抛弃客观要素,我们要毫不自私地去追寻——尽力做到去面对一个个学生进行教学,而不是一群学生来搞“集体主义大锅饭”。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对象应该是一个个,而不是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