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记
能载入史册的山,都要登。如手头教科书的《登泰山记》,删掉的《雨中登泰山》。而我,从加入队伍的一开始,就是一个体力极差的菜鸟,数次接近体力极限,总在队伍最后垫底儿,到坡度极大时,手脚并用,狼狈不堪,故题目暂定《爬山记》。
第一次加入队伍,大约是去年年末。莲花山,初级阶段。
已经有心理建设,我就是个业余选手中的体力极差的队员,还是没想到第一个身体极限这么快到,心跳怦怦不止,喘不上来气,而队里最后一个小朋友已经慢慢超过了我。
撑着慢慢往前走,似乎好一点了,渐渐喘气均匀了,赶上大部队休息,总算汇合到了队伍里。接着走,还是累,好在这里有可爱的小鹿啊小猫啊,小朋友们一路流连,我才能跟上队伍,远望跨海大桥。
第二次,砬子山。查一下大众点评评价,自知之明促使我放弃了,娃爸领着去跋涉了,看群里的照片,再次感觉幸亏没去。
第三次,石门山。本来是离小区很近的一个登山口,奈何我定位就写了个石门山公园,司机师傅觉得,他到的就是石门山了,没有理会同车M的提醒,于是他一路驰骋到已经比离原定点多八块钱的地方,幸亏M的导航纠正了他,蓝灯师傅还不错,按原距离要的打车费。
头天就已经给娃培训了,这座山没有砬子山陡峭,但是有大量的公墓,对于不怎么爬山的小朋友来说,需要提前说一声。这天天气很好,上山下山人也不少,小朋友在队伍中,看到了祭祀用的漂亮的花朵,赞美了一下,我没敢接话,跟着走。快到雷达站的时候,还是有一幕让我惊叹不已。这是一处雷达站下向阳的坡地,距离墓地几步近的地方,有简易的健身器材,单杠一类的,附近的居民谈笑风生,聚在一起锻炼聊天。路口还有两处简易房,目测有蜂箱,是养蜂人的暂居所。
这次爬到一半,队友们感叹,原来马栏子高新离我们都不远呀,据说,有被堵车困扰的人,从锦绣周边翻过石门山,抵达马栏那边的单位,绝对是抄近道的理想路径。
比起前两次爬山,这次路程要远,足足爬了三个小时。过了向阳坡,就是积雪地段,因为爬山前一天,刚刚下过雪。尽管温度回升很快,北面(文言文中的山北水南)积雪地段不少,遇到比较窄和陡的路段,还是比较危险的,加上风化的碎石不少,路上几位小朋友都湿了鞋裤,后半程吃得依旧开心,爬得还是比较艰难。因为路窄,大家速度慢了一下,我就显得没那么菜了,在队伍中后部跟了下来,也没有太剧烈的心跳加速。一直爬到看到了滑雪场,知道距离终点不远了,我放轻松了,娃却说有点累,好在下坡距离没多远,早早听到了远处马路上的汽车疾驰的声音,娃也没叽歪,就顺利下去了。
第四次,棠梨沟。这次原计划三到四小时,事实证明,我用了四小时还多几分,下来的时候,公园的管理人员过来给我把门打开,同行队员说,工作人员估计在想,想下个班都下不了……不过,后来我看到另一名工作人员拎着钥匙大步过来,把门打开,原来还有一对母子,原以为会从另一边下山,也还是从这个口下来了,好,我不是最后一名。
这次刚上去没两分钟,那种熟悉的紧迫感就又来了。我懂了,爬台阶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考验,似乎那种自然的山路还好, 台阶特别消耗我的体力。悲惨的是,刚刚爬到一个小山头,不知是不是疫情管控的缘故,拦上了围栏,此路不通。我们又下山,下去腿都抖,下去又从右边上山,还是先走台阶。
但是,这次,我在经验方面有进步了。上次看到有队友随手给娃捡树枝当登山杖,这次,激励我前进的动力就是一路找合适的登山杖。有的太细,有的太沉,有的太脆,一路捡,一路扔,也不知道是消耗体力多一些还是转移劳累感多一些。
为了不感觉累,爬了一会儿被队伍落在后面之后,我决定不看手机上的时间不开网络了。我拿着两根树棍,晃晃悠悠沿着山路往前走,已经看不到队伍也听不到孩子们的嬉闹声了,除了担心孩子渴了喝不到水(背包在我背上,每次我落在后面都诚挚感谢队员都帮我照看着孩子),我还渐渐地有点担心自己迷路,毕竟这山看起来四面八方都是,路呢,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岔路,只能本能地沿着脚下的路往前。走啊走啊,终于听到了孩子们的吵吵闹闹的声音。到了一个山头,娃们坐在制高点照了一会儿合影,我把我自己做的面包给大家分了几个,大家已然吃到尾声了。
然后,我就听到了一个重要的消息:我们爬到一半了……我的内心是复杂的,好不容易跟上队伍了,接下来,还得一半的路程,还有,我的水已经被娃喝得只剩一两口了。
看看跟着队伍不喊苦不喊累且被表扬的娃,继续走吧。刚走几步,就有折返回来的夫妻两人,男的说:“前面太陡了。”我心下一惊。娃满不在乎,边走边说一点都不陡呀。我边走边使劲往前看,似乎也看不出来。直到看到队伍的领头人已经在下一座山的山脊上,快抵达山巅了,就加快速度往前追,到刚才看到的山脊位置,确实是陡峭,坡度极大接近垂直(肯定有一点夸张,没有九十度那么直),依旧是仅容一人过,让孩子在前面,我在后面护着。被迫扔掉树棍,手脚并用,往山顶爬。孩子其实还好,同行小伙伴的妈妈还分了她橙子和牛奶吃喝,她这里摸摸石头,那里抓抓树干,倒是我有点不耐烦,嫌她看石头看树叶的耽误我前进(更年期坏脾气的习性,反省反省)。
山脊之上,没有退路,就这样一步步到了顶,上去之后,倒是有一块平地,上面照例是大山的标配,也是标志性建筑——高压线铁塔。
这些铁塔电力工人是怎么安装的?光是背点水走路就这么艰难。M说接下来的路就是下坡了,我俩开始喜气洋洋,娃把剩下的两口水喝了,我俩迈步不是格外高远,是格外懒散,尽管有的路段已经感觉凉飕飕了,这直接导致我俩倒数第二下山。
这段路程,我俩回望周围山色,我问娃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师徒四人跋山涉水求取真经那种感觉?”娃估计很懵,没有能从斩妖除魔的故事书里转移到眼前的路,还是很懂事地点了点头。
爬山记第一篇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