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为何家会伤人》

朋友在圈内发了一些读书圈话:一个人,没有资格判定甲的文章是优秀,而乙的文章不及格。建议以后的文章取消优良中差,改成正合我意、相差不远、参考大纲、逆我者亡四种。---想写好文章一定要多看书,成为大师一定要看过很多书。这话肯定是从来写不出好文章的人说的。在文学上,学历越高,看的书越多,到最后能做的只能是个文学评论家。

我有些认同。一位朋友的孩子,在上小学前,父母并不注重孩子的读书,更偏重于孩子自由思想的放纵。他们给孩子选择了个地方画画,原因在于那个地方的教学不偏重于技能,看重孩子自己的表达。孩子的画,我特别喜欢,色调温和,表达出的意思让人一看就舒服。孩子进入小学后的作文,从来没有扣过分。我在想,这样的家庭没有把读书看作第一要务,但是孩子进入学校后,却把读书当成了最大的兴趣。这样的事例,值得教育者们好好思考,也值得家庭教育者们好好想想。

1.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第一次分离:分娩,孩子学会了哭泣,我们知道了孩子是正常的。第二次分离,与妈妈分手。孩子学会了探索外部世界,一般在三岁前。第三个分离,与家的分离。直到成人结束。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完成不了。回想自己孩子的分离过程,属于自然与强迫共同作用。我是能够意识到“分离”的人,但是分离的过程,做得并不特别完美。其实,我也并不知道特别完美是什么样态,但总觉得还可以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2.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

我极力赞成,并一直在实践中。以至于孩子还会有吃醋的情况,但孩子也理解,甚至会怂恿父亲:今天是某某节,还不去跟妈妈好好过。

3.没有爸爸,就创造一个出来。

我认为,这句话不是单纯写给离异家庭的孩子。对于父亲或母亲角色缺失的家庭都可以。我是赞成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教父”级别的人物存在的。在我找不到这样的朋友人时,我会在老师团队中去寻找。

4.在小孩子眼中,父母都很强大。

在与众多家长聊天的过程中,因为夫妻关系不好,责怪的现象特别多,这样的责备在孩子面前也毫不遮掩。我特别为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的孩子忧心,所以,我常常给家长的建议是:无论你的丈夫或妻子有再多的不是,请一定在孩子面前树立正面的形象。读了这本书,我明白这是关于男性与女性的认同,是价值观的认同问题。

5.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

太被这句话吸引,并且立即认同了这一观点。“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我们在教育子女或教育学生时,都会有自己被教育的正例与反例存在。太多的父母在我面前说: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像我小时候那样?我觉得小时候的父母教育我的方式是对的。“无限制的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地给予自己”。这句话,值得好好咀嚼。

6.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这两句话,让我有些心情沉重。我们给予孩子的哪些是爱,做为成人,我们并不是特别清楚的。即使最伟大的教育家,我想,都不敢完全说,我们提供的路径一定是爱。生命的成长何其复杂,爱的方式多种多样,何人敢言?所以,任何一种教育观点,我都只敢说,以我现在的想法,我这样理解。在这个方面,我真的jingxiaoshengwei。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为何家会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