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决定你走多远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个智者聊天,吴军老师,就是我认为的具有大智慧的长者。

本书作者:吴军老师

我是吴军老师的忠实粉丝,从2016年10月开始追随学习,到现在三年多的时间,说来也不短了。此文算是一个阶段总结,所有的输入最终要有个输出,自己到底收获了点什么。

吴军老师在得到的专栏《硅他谷来信》、《谷歌方法论》、《数学通识》全都学完,有些文章看了听了不止一遍,直播追着看,有点像追星。吴军老师的书,出一本买一本,《格局》、《态度》和《见识》三本是比较易读的,《文明之光》、《智能时代》、《浪潮之巅》,也饶有兴致地啃完了,自觉现在思考和文字都深受其影响。


《格局》一书算是高屋建瓴,讲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本书籍。读每一章的时候,都感觉有启发,有思考,有很多情感想表达,但又感觉自己理解的太肤浅,太表面,没有深度,需要再思考。迟迟不敢动笔,以致于都不知道要写点什么了。书里谈到的几个大主题,每个主题都可以延伸无限的内容,提纲挈领都可以谈很长的篇幅,要围绕一些核心点讲清楚问题实在不容易。

我的感受是篇篇有收获,尽管有些内容是我在专栏里已经听过的,还是有了不同的解读和思考,可见听课和阅读还是有差别的。吴军老师有把问题讲透讲清楚的功力,这点非常厉害。再复杂的问题,他也能化繁为简,找出核心,然后抓住关键点,用力讲透。整体感觉就是一个智者在和你讨论和谈心,你明白,才是他写的目的。

很多成就大事业的人,我们都认同他们拥有比较大的格局,格局的获得也是有迹可循的,书中给出的获得大格局的方法,如果用10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位置、方向、方法、步伐节奏。


《格局》

人生的格局

收获最大的是要做一个主动的人,主动去思考,去做事情。主动做事的收益或许不会在一两天内显现出来,但是长期坚持下来,主动做事的人就能和其他人拉开距离。到了关键的时候,只有主动做事,奇迹才会发生。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变化如此之快,更需要主动思考,主动做事,甚至主动拥抱变化,要不然原地踏步就意味着退步。很多时候也是事后看才发现,原来思考角度变化一下,行为再积极一点,生活真的会有挺大的不同,人和事都很神奇地发生了改变。


命运的力量

很多时候,努力未必能有回报,但是不努力一定会后悔,最后问心无愧是我们唯一稳得的报酬。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是不公正待遇,或者是时运不济,努力也是最好的姿态。

对一个人来讲,生逢其时是最大的幸运。生活在今天的人,都可以算是生逢其时,不仅赶上了中国发展的最好时期,而且生活在全球没有大的战乱的环境中。可是我们生在其中,却并没有想过,自己其实是享受到了改革开发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个人的贡献其实被放大了很多,却还在抱怨自己不成功是大环境不好,这个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时机,有人把事情做成了,有人错失良机,专业态度在里面起了决定性作用。目前我们讲细化和专业化,也是大势所趋,是要成功的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实,即使有好的机会也未必能把握住。目前我们所处的经济转型,其实也是一个正常的经济周期调整,从更大的历史背景和角度看,就不会认为自己是很特殊,遇到了不好的时代。


生活的节奏

要思考,就需要慢下来。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事情,是因为我们太匆忙,太着急,以致犯了太多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当我们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时,可以更正很多明显的错误。

现在人们着急,忙碌,甚至都缺少只字不差阅读的耐心,着急到没时间去消化和思考,很多时候反而耽误了不少时间。很多事情可能要反反复复尝试几遍才可以成功,没有总结经验和方法,重复性劳动过多,看似忙碌,其实效率并不高。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想起出发目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做事之前,抬头看看纯净的天空,沉静下来听听内心的声音。人不在于开始了多少件事,而在于完美地结束了多少件事。很多人做的一大半事情是有头无尾或匆匆结尾的,这样是不会有累积价值的。懂得休息,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利用休息的时间,与各种人交往,是幸福的重要来源之一。


职场的心法

职场沟通从面试开始。好的面试官会把问题设计的有相当丰富的层次和足够的深度,他们要通过那些问题了解面试者的能力在哪一个区间。对于面试者来说,弄清楚问题本身的意思或者面试官问这个问题的意图很重要,否则会被面试官认定为,彼此将来无法在同一个知识层面进行沟通的,是无法通过面试的。

香农第二定理:任何信道都存在一个固有的通道容量,信息传输的速度不可能超过信道自身的容量。

在不同的人之间,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是不同的。信道容量,就是带宽。带宽等同于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互信息”。双方对所谈论的事情在理解上的一致性越高,互信息就越大,带宽也就越宽。之前刘润老师也提到过这样的例子。

当你发现有一个人,你说什么他都能够理解,沟通很顺畅,你也很享受那个过程,好像找到了人生伴侣和soulmate。其实99%的可能性是遇到了一个情商智商都比你高的人,在对你向下兼容。

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人感觉“一见如故”,其实就是双方带宽一致,只是认识前,彼此在其它地方各自精彩,没有遇到。理解信息传递的底层规律,就很容易理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无效或者低效沟通是哪里出了问题,进而可以了解任何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交流的目的不在于传递出去多少信息,而在于对方接受到多少信息。

有效沟通的原则和战术。相比通过高科技媒体传播信息,面对面口头交流的方式已经演化了几万年,并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中。直到今天,熟人之间的口头传播信息,依然让人们感到信息可信,具有说服力。所以在通信手段非常发达的今天,面对面沟通依然是最有效的通信方式,这是由人类的基因决定的。


智者的见识

在人和人的关系上,本杰明·富兰克林讲过一句非常精辟且富有哲理的话,

“一个帮助过你的人,比一个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帮助你”。

在任何关系中,对于富兰克林说的那种“帮助过你的人”要格外珍惜。因为找到这种人的时间成本很高,也要机缘,那些对我们好的人将使我们终身受益。因为在别人身上花时间和精力,真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导师,一个人能从导师身上得到的收获和自己的态度成正比。如果将导师看成管我们的领导,我们可能会把很多心思用于应付他们交代的工作,甚至和他们勾心斗角;如果将导师看成自己的引路人,我们就会主动从他们身上学到美德和智慧,让自己变得更好,甚至超越他们。每个人身边都不缺智者,只是有的人愿意向他们学习,有的人不愿意罢了。


掩卷沉思,读好书如沐春风。各种做人做事的道理,讲的如此清晰通透。像是和智者进行了一次深谈,对人生,人性,工作,生活,未来,进一步的思考,这就是成长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格局》,决定你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