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影感

今天单位组织观看了《海得尽头是草原》。做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人,当母语在电影院的大屏幕里充斥时,还是小兴奋的。

1959年至1961年是新中国史册里凝重的一页,灾祸、饥饿席卷全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院里聚集了大量孤儿,这些孩子普遍营养不良,面临疾病和死亡的威胁。

当时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心里牵挂着这些孩子,夜不能寐。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康克清遇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请他帮忙支援些奶粉。

乌兰夫连声答应,但他想,送奶粉能解决孩子多长时间的问题呢?他提议把孤儿接到内蒙古自治区来,转送给当地的牧民收养。

就这样,一个重大决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化成一场场爱心接力行动。

1960年,来自上海、常州等地保育院里的孤儿,前前后后,差不多有3000名,他们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车,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内蒙古。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乌兰夫的指示简明果断。凡有接待孩子任务的盟、旗,立即成立保育院,在孩子到来之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就这样内蒙古自治区这片辽阔的大草原顿时多了许多新鲜的生命。三千孤儿遇到了这一生可能会彻底改变他们命运的亲人们,他们被有缘的家庭收养,之后收养的家庭又呈现出了新的家庭模式。

善良纯朴的草原家长精心养育着来自上海的南方儿童,饮食、风俗、语言一开始都是问题,但镜头拉到这些孩子扎根草原六十年后,其实早已不是问题了。

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现实远比电影残酷许多。

电影的最后杜思珩的蒙古族名字取用了为救她而失去生命哥哥那木汗的名字,她一个人背负了养父母对子女的全部期望吧,也就是那一瞬间她不再想要逃,她决定像一颗大树一样根扎这片草原,至死不渝!

后来结婚生子,代代在草原生活……

最后九十多岁的额吉说了一段话特别感动我“感谢你(亲生母亲)为我生了这么可爱的女儿,我也有幸和你抚养一个孩子长大,我们终会相见。”

人活一世,什么都不要去占有,如果知道她还好,那就请祝福她!

爱从不是简单的占有和要求回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