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式心理治疗工作手册》——读“循环提问”

今天晚上的共读给我极大的震撼,就如参加了一顿饕餮盛宴。每一个疑问讨论完毕就如品尝了一道珍贵的名肴,享受不已。

今天晚上我们共读的是《系统式心理治疗工作手册》第五章节中的第三小点“循环提问”。

在此之前我曾经参加过《循环提问》这本书的专业读书会,由李松蔚老师带领大家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当时听了只觉得作者西蒙很厉害,能提出那么多那么牛的问句,也隐约记得循环提问的句式是向A 问B 和C 的关系,然而这些方法技巧与我距离很遥远,我只是听个高兴,听个热血沸腾,自己却不会用,心里只有羡慕。

今天晚上经过与其他咨询师的讨论,我对“循环提问”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一位咨询师分享他的理解“循环提问”是一种理念,不是句式。这一下子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我一直认为“循环提问”是一种问话的句式。听到他的话,我有如醍醐灌顶,立刻体会到这其中的巨大差异,也理解了为什么书中说‘根据汤姆的观点,一个问题不能成为循环问题,不是“因为它的语义内容或句法结构”,而是“因为使用它的治疗目的”。这意味着问问题是为了探索包括系统与问题之间以及系统内部间的互动,并且让它为咨询师和来访者服务。’

2,“循环提问”并不只有向A问B和C的关系问句,那只是其中的一种提问方式,实际上只要能问到系统中的关系和互动,这就是循环提问。所以问句“你是怎么看的?对于你丈夫如何看待保罗学校作业的这个问题?”与“为了让你的母亲高兴,你会如何度过你的空闲时间?”都是循环提问。而赵文滔老师上课的时候常说的关系问句正正就是“循环提问”,

3,去情景化的问题 VS. 情景化的问题。“去情景化的问题”就是个人视角,线性思维,问具体的事实。“情景化问题”是外部视角,系统思维,了解系统中的行为反应。

4,可以“把性格转化为行为差异”来提问。举例用“为什么他做这么少?”代替“什么时候他这么懒?”这里特别有启发,如果被评价和定性了的行为,就没有改变的空间,如果将性格转为行为差异,行为可以改变,那咨询师就有了可工作的地方。

5,“分类和量化问题”可帮助来访者去掉标签和绝对化观念,能将关系松动,让改变成为可能。例如“你非常想和妻子离婚是10分,不想和妻子离婚是0分,你会给现在的想法打多分?”“你的答案是9分,那让你不想离婚的那1分是什么呢?”

6,“假设”问题,这里相当于“奇迹问题,当仙女晚上来过以后第二天会看到什么,或者有什么变化?”问想要的结果或者怎么可以达到这个结果。

今天晚上的讨论我真是获益良多,它使我豁然开朗,熟悉和真正理解“循环提问”这个系统的基础工具,让有开始懂的感觉。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循环提问于我终于不再那么神秘和遥不可及,我不光能看热闹,也能试着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和学习使用。相信之后再刷《循环提问》,收获肯定很不一样。好开心!

衷心感谢组织者提供的平台和小伙伴们的讨论,让我收获丰盛的一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系统式心理治疗工作手册》——读“循环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