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上传:
Memcache是一套分布式的高速缓存系统,最早是为了LiveJournal服务的,目前被许多网站使用以提升网站的访问速度,尤其对于一些大型的、需要频繁访问数据库的网站访问速度提升效果十分显著。
它采用了c/s的模式,先检查客户端的请求数据是否在memcached中,如有,直接把请求数据返回,不再对数据库进行任何操作;如果请求的数据不在memcached中,就去查数据库,把从数据库中获取的数据返回给客户端,同时把数据缓存一份到memcached中(memcached客户端不负责,需要程序明确实现);每次更新数据库的同时更新memcached中的数据,保证一致性;当分配给memcached内存空间用完之后,会使用LRU策略(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加上到期失效策略,失效数据首先被替换,然后再替换掉最近未使用的数据。注意:这些对象不是持久的,服务停止之后,其中的数据会丢失。
工作原理包括存和读两部分:
存:Client端通过指定的server端的ip地址进行访问,需要缓存的对象或者数据以key-value的形式保存在server端。key通过hash,根据hash值吧value放到对应的server上。
读:当需要获取对象数据时,先对key进行hash,通过获得的值可以确定他被保存在哪台server上,然后再向该server发出请求。
也就是说Client端,只需要知道保存hash(key)的值在哪台服务器上就可以了。
Memcache通过在内存里维护一个统一的巨大的hash表,它能够用来存储各种格式的数据,包括图像,视频,文件以及数据库检索的结果等。简单的说就是将数据调用到内存中,然后从内存中读取,从而大大提高读取速度。
Memcached是以守护程序(监听)方式运行于一个或多个server中,随时会接收客户端的连接和操作。
前者:是这个项目的名称,而后者是他服务器的主程序的文件名。
1).memcached是一种无阻塞的socket通信方式服务,基于libevent库,由于无阻塞通信,对内存读写速度非常之快。
2).memcached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可以配置多个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应用于分布式的服务非常广泛。
3).memcached作为小规模的数据分布式平台是十分有效果的。
4).Memcached单进程在32位系统中最大使用内存为2G,若在64位系统则没有限制,这是由于32位系统限制单进程最多可使用2G内存,要使用更多内存,可以分多个端口开启多个Memcached进程 。
5). 最大30天的数据过期时间,设置为永久的也会在这个时间过期,常量REALTIME_MAXDELTA: 60*60*24*30控制
6).最大键长为250字节,大于该长度无法存储,常量KEY_MAX_LENGTH 250控制
7).单个item最大数据是1MB,超过1MB数据不予存储,常量POWER_BLOCK 1048576进行控制,
8).最大同时连接数是200(与tomcat一致),通过 conn_init()中的freetotal进行控制,最大软连接数是1024,通过
settings.maxconns=1024 进行控制
memcached 1.2.5以及更高版本,提供了gets和cas命令,它们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如果您使用gets命令查询某个key的item,memcached会 给您返回该item当前值的唯一标识。如果您覆写了这个item并想把它写回到memcached中,您可以通过cas命令把那个唯一标识一起发送给 memcached。如果该item存放在memcached中的唯一标识与您提供的一致,您的写操作将会成功。如果另一个进程在这期间也修改了这个 item,那么该item存放在memcached中的唯一标识将会改变,您的写操作就会失败。
1.Redis是既是费关系型数据库,也可以作为缓存来使用。而且Redis的测试结果显示比Memcache要快,原因:Libevent,Memcache使用了libevent作为自己的事件通知库(Libevent 是一个用C语言编写的、轻量级的开源高性能事件通知库,亮点:事件驱动,跨平台,支持多种 I/O 多路复用技术,注册事件优先级等等),而redis并没有,而且Libevent为了迎合通用性,使得代码量大,牺牲了在特定的平台的不少性能。
2.Redis的数据全部存放于内存带来了告诉的性能,但是也有不合理之处。比如一个中型网站有100万注册用户,如果这些资料都用Redis来存储,内存的容量必须能容纳这100万用户。但是实际情况是:100万中只有5万的活跃用户,1周来访问过1次的也只有15万用户,因此,RAM需要为冷数据买单。
关于这点,Redis为了实现数据的冷热分离,与操作系统非常类似,操作系统所有的应用访问的数据都在内存,但是如果物理内存容纳不下新的数据,操作系统会将部分长期没有访问的数据交换到磁盘,从而实现了数据的冷热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