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启蒙———我的第三任老师

我的第三位师傅,就是我读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叫王俊士,是一个在省城都比较有名望的专家,听说他祖上王修缮老中医还给阎锡山看过病,也是世代家传中医。大学有这么三类老师,第一类做临床,也做教学。第二类只讲课,做研究。第三类写书,然后讲课。前一类是有理论和实践的,后二类缺乏实践的经验,只能在文学和文化理论上传承中医。我有幸跟对了导师一个实践加理论并且有家传的中医导师。我的运气就这么好,不是有人说过,要想成功,首先得跟对人吗?我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初入社会就很运气地遇到了两个贵人,如果不成功,只能是自己太笨了。

我的导师不仅讲课而且还临床治病,做课件研究。我的导师做的就是脾胃学说的课题,承接国家科委“七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症的临床及实践研究。”

这个脾胃学说,其实最早是宋金时代的李东桓创立的,他著有“脾胃论”,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为“补士派”。

中医发展几千年,形成了不少理论派别,最有名的就有王冰的“内经派”,张仲景的“伤寒派”,刘元素的“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东桓的“补士派”,朱丹溪的“滋阴派”,郑钦安的“火神派”。真是各有千秋,百花齐放。

我跟着师傅学,一定是“补士派”了,但中医是一门系统理论,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理论派别,但是归根结底,也就是阴阳辩证。人体是阴阳化气而成,阴阳者须兒不可离也。阴阳合则生,阴阳离绝则死。

古圣先贤智慧传,一阴一阳书中藏,万病不离阴和阳,离开阴阳无文章。

比如心没有阳,血就不能正常的运,脾没有阳,水谷就不化,肝没有阳,就不能正常的疏,不能正常的藏血,肺没有阳,宣降的功能就会失常,不能正常的宣降,肾没有阳,就可能导致浊阴凝闭。所以阴与阳,就是阴阳的升降之理,阳升,阴才能正常的降,阳降,阴才能正常的升。

作为一个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内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还要熟记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王兆、周易六壬。除了熟读经典,揣摩各家医理,专研细致,还需博览群书。不读王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

李时珍说:“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欲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涉水。

看来要想学业有成,还得下一番大功夫不可。中医浩瀚如海,门派临立,各有所长。自己学到的知识,只是中医学的九牛一毛,冰山一角。

有一次临床,看一个病人。病人是60岁的老人,因为小便不通而住院治疗,每天排尿困难憋得难受,西医说要进行手术治疗,老人不想挨刀,就住进了中医病房。

师傅让我把脉诊治,开方用药。脉象沉浮,小便不通,年老体弱,这不是肾阴不足的小便不利。治以八味丸:干地黄24克,山欲肉12克,山药12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桂枝3克,炮附子3克,酒送服。“金匮要略”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八味肾气丸主之。

症对,药对,八味丸平补气血,主肾阳不足,这不就是手到病除吗?可是服了以后,大便也不通了。我这个急呀,可又是一头雾水,不知所错,问题在哪里?

师傅把脉,寸脉沉浮有力,关脉洪缓无力,尺脉者完全感觉不到。医书云:关尺无,病在膈上。患者思虑劳神过度,身体上部气闭造成的小便不通。你对下部猛攻,上部不通,气流不畅,下面自然不能排泄,导致大便也关闭了。治下而不治上,用药越猛,体内的元气下陷的越厉害,大小便就更加不通了。药用醋炒香附一钱,苏梗6分,连翘6分,苍术8分,神曲1钱,炙甘草3分,桔梗4分,黄芩8分,积壳5分,栀子六分,川芎6分,一剂水煎服。用香附之辛,让元气走动,用苏梗通表之窍,用连翘散元经之郁火 ,苍术、神曲健脾导气散结,炙甘草和中,少量桔梗引黄芩、积壳荡蓧大肠的污秽郁结,然后栀子去三焦之火而利小肠,川芎畅达肝木,如此,上窍一通,下窍自然通畅,之后全身气机自然通畅。如此以来,大小便也随之松动,这叫一通百通。

师傅的这一番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真是用药如用兵,用兵如用神。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习是要靠日积月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中医更是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医启蒙———我的第三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