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标感”越来越有兴趣了

去年参加了日敦社一个活动,获得了一本丁特斯密斯的《未来的学校》,在书中有一个介绍未来学校特点的PEAK模型,分别是:目标感(purpose)、必备能力(essentials)、自主性(agency)和知识(knowledge)。从这一次开始,他对目标有了一个新的关注。

随着这几年做课程、走访学校,以及提供培训,发现硬件、技术可能都不是问题了,最为重要的还是人,缺乏优秀的老师,不是一般的老师,很多地方学校其实不差老师,只差优秀、愿意做探索的老师。

如果老师自身不愿意做探索、不想做更多尝试和自我成长,那是非常糟糕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教育系统出了很大的问题,却很少有从自身角度出发去改良的,总想着有一个系统性的改革。为什么很多老师会等待呢?很多老师也会嘴里说着有问题,但实际还会依旧,并没有做出改变,也不愿意去改变。

这里可能有几个原因:

第一,改变本身的困难性,教育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和自身能力过硬。

第二,现实利益最大化,做改变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不确定效果如何,还有可能出现其他问题,如家长反对、学生难管等等;而按部就班,肯定不会出现大问题,这就如同很多官员宁可不作为也要保障不出问题。

第三,自身发展和使命感缺失,接触到很多老师,在聊天的时候能够感觉到,对教育已经没有多少热情、没有多少希望,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没有做太多规划,对自己的日常要求也不高。在一个都差不多的环境氛围中,做出新的探索和尝试,做出了改变才会带来“违和感”和“不适感”。

那为什么很多老师又没有“目标感”或者是“使命感”呢?其实很多人似乎都没有,这又是为什么呢?

他对这个话题,越来越感兴趣了,希望今后一段时间会集中关注这个话题。

“3,2,1,停!”你有没有自己的目标感?

特别感谢 | 图片来源:Pexels

注:

1)为什么在文章里经常会看到“3,2,1,停!”的字眼?原因:提醒你在看他的内容,要想你自己的事情,那是一个启动你思考的信号,可以点击此处查看具体分析。

2)为什么文中会频繁出现“他”,这个“他”即作者自己,用“他”是为了尽量较少自我陈述,站在第三人称的视角写文字,以此提醒自己尽可能客观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目标感”越来越有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