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起看过世界,怎么好意思说爱你




上大学的时候,和中文系的两个女生经常在周末结伴去学校附近溜达,春熙路、锦里、武侯祠到处都留下我们的身影。还去过新华公园,坐过那里的旋木,在人工湖边上的草坡上席地而坐看人家吹泡泡,可以看一个下午。那时候没有Gps导航,手捧一张地图就出发了。很快学校周边能去的基本都去过,再也玩不出新花样,大家决定以学校为圆心,扩大活动半径。城市周边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古镇,通过上网百度,大家把目标锁定在平乐古镇,其中一个女生负责做攻略。



某一秋高气爽的周末,三个人背着背包兴奋地出发了。一路上公交转大巴,最后改乘面包车。几个人挤在空间狭小的面的上,同车有位大姐买了几只老母鸡,绑起来装在一个蛇皮袋子里。老母鸡大概和我们一样,首次出游,兴奋难耐,一路上不厌其烦地唱着歌,颠簸伴随着不绝于耳的“咯咯哒”,倒也别有一番乡野乐趣。




面的师傅载着我们从国道绕到省道,最后到村道,一路兜兜转转,眼看路越来越窄,四周杂草丛生,乱石险滩,心里不免犯嘀咕,疑心该不会搭上黑车了吧?好在山回路转,面的一个转弯,不远处隐约可见古镇轮廓,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抵达平乐古镇的时候天色已晚,十多年前的古镇不比现在,晚上八点不到大家就熄灯睡觉了。在镇子里转了一圈,一个人影都看不到,没有人也就罢了,关键连个旅馆都没有,更别说民宿了。



穷尽脑袋做出的攻略,败给了现实。三个人又饿又累,在乌漆麻黑的街上转悠,不知道晚上在哪落脚。生平第一次兴冲冲地出远门,谁知吃了个闭门羹。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间中学,教导主任看了我们的学生证,得知我们是师范大学的学生,非常热情,找来学生宿舍给我们住,还拿出自己屯的泡面招呼我们。那简直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吃的泡面,我们三个一人捧着一桶泡面,在学校操场的乒乓球案子上,吸溜吸溜埋头吃面。



吃完洗漱。古镇的晚上异常安静,一点风吹草动都听得到。一路上各种转车累,早就人困马乏。三个人挤在学生宿舍窄小的架子床上,很快进入梦乡。没想到几次“绝处逢生”都是在近乎绝望的时候突然出现转机,像极了捉摸不定的人生。



三个人一觉到天亮。第二天清晨,我们告别教导主任,感谢他的热情招待。三个人在古镇走走看看,吃小吃,我用相机拍了不少照片。那时候拍照要用交卷,所以特别珍惜每一次按动快门的瞬间,好像人生一次认认真真的交付。在一个木栅栏门口,一位坐在家门口晒太阳的老太太吸引了我,老人家看上去有八十多岁,头上带着自己编制的花环,脸上的褶子是认真活过的痕迹。老太太神态安详,背靠着大门坐着晒太阳,小眼睛半眯着,好像周围一切都与自己不相干,光阴驻停,时间静止。我拿起相机,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后来被冲出来,保存在相册里。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那次在平乐古镇逛了什么吃了什么,全然不记得了,唯独对那次旅行中“峰回路转”的小插曲印象深刻,还有那位戴着花环坐在自家门口晒太阳的老太太,连同照片一起,永久地留在我的心里。



对平乐之行一直念念不忘,时隔多年以后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我想相比一成不变的生活,大概没有人会抗拒扑面而来的新鲜感,旅行吸引我们的不正是那份提前无法预知的意料之外吗?永远不知道前边等待的是什么,下一秒会出现什么状况,遇到谁,谁又会遇到你?哪个瞬间令你顿悟,什么时候又让你没商量的抓狂?但最终,所有问题得以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一种平时生活中鲜少有机会体会的尽兴,各种感官被重新激活。



那次平乐古镇之行,让我爱上旅行,爱上在路上。虽然出发在路上意味着随时可能状况百出,然而越是未知越是令人魂牵梦绕,谁的青春里还没有个诗和远方了?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想说出发要趁年轻,因为年轻的时候,心最纯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眼睛自带滤镜,见到什么都觉着好,觉着有趣,是没有被社会捶打的“新鲜人”。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候,心灵繁茂,身体生机勃勃,好比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容器,可以接纳各种来自外界的声音,嘈杂的、优美的甚至不和谐的,拥抱各种气味、氛围以及习性,好的不好的,都能照单全收,然后用思辨进行过滤。大脑皮层不知疲倦地接受各种外来信息的刺激,在碰撞中生出新的灵感火花,思想在不断推翻和重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遇见未知的人与事,在模仿中创造,在开放中充盈,在领悟中重塑。人到中年就不一样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为揣了一肚子心事,王顾左右而言他。如果说年轻人的旅行是开创,中年人则更多是治愈,借助旅行给血液“透析”。到了老年又不一样了,沉淀到老,活出了智慧与澄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无奈体力不支,总归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免可惜和遗憾。

     


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在电视台,加入风风火火的媒体人队伍,每天扛着摄像机,拿着采访本,工作就像采风。做攻略忘了住宿的女生,毕业保送武汉大学攻读西方文论,研究生毕业后成为新华社的一名驻外记者,另外一个杳无音讯。平日大家忙于工作,鲜少联系,偶尔电话里聊起那次去平乐玩,感慨时光飞逝。在电视台工作的五年,假期基本都在加班中度过,旅行渐渐成为被遗忘的事。后来研究生毕业去高校当老师,入校不久,系里组织青年老师外出考察学习,一行人去到威海和蓬莱。人生第一次见到大海,蔚蓝色的大海烟波浩渺,真想醉在这一汪蓝色里哪都不去。眼前的大海,蓝得纯粹,蓝得彻底,和电视里看到的不一样,和梦里出现的也不一样。远处的海平线上点缀着点点白色的风帆,隐约可见船的桅杆。那一刻我相信,听别人讲,远不如自己亲眼所见,因为只有眼见方为实,只有你看到了,才是你的,听别人讲,永远是别人的,如同布莱希特在《论演员的自我修养》中说的,“真听真看真感觉”。那是一个蓝色的旅程,填补了从小在北方长大的姑娘没有看过大海的遗憾。那次威海之行,令一颗热爱出发的心再次被唤醒。


           

去延安,看壶口瀑布,漫步在枣园,穿过杨家岭的炊烟,为革命老区唱一首赞歌;在三峡,坐邮轮漂流,感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年来,喜欢独自上路,也喜欢和三两个气味相投的朋友一起出发,一个人出发和一群人出发各有所乐,一个人出发的时候,从设计攻略到订酒店,统统自己搞定,行动上更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一群人出发就分工协作,互补短板。相比路上的风景,一起出发的旅伴更重要。你是她的滤镜,她是你的广角,两个人在一起又让旅行变成长镜头,每个瞬间都经得起长焦的推敲。旅行好比土壤,经过旅行孵化的感情比起普通感情好像要深厚很多。你见过她清晨起床的样子,她知道你不爱吃卤鸡爪,在旅行中拥抱彼此的真实。没有好旅伴,宁愿一个人。



这些年,一个人吃过火锅,看过电影,坐34个小时的长途火车去北京,在长城吹风,在乌镇坐错车,在上海浦东机场换乘地铁,把手包落在南京西路最大的苹果体验店,高潮迭起,同时不乏各种乌龙。旅行如同人生,哪有什么完美的攻略,不过是见招拆招的生活。





后来爱人成为我的旅行搭档,两个人结婚五年去了四个城市,在冬日的寒风里登顶华山,在鼓浪屿的夕阳下追逐海浪,在杜甫草堂发思古之幽情,在大雁塔的落日余晖里聆听历史,感叹盛唐繁华一去不复还。一去不复还的还有青春,当你长大成人,结婚成家,当你有了孩子,孩子就是那笋尖,一点一点把你往上顶。在爱的传承里,我们无可避免地老去。



2016年,大宝出生,尝试带上孩子一起出发。第一次带孩子出门远行,孩子只有两岁,做好各种不适的心理准备,谁知小家伙融入角色挺快、参与度挺高,首次和妈妈一起出远门,入住酒店主动刷房卡、乘坐地铁自己兑零钱,吃自助餐踮起脚尖自己给自己续杯。走出去,世界在小朋友眼中好像一副浓墨重彩的水彩画,处处充满好奇、事事都有乐趣,旅行好像小朋友的社会实践课,一路上不断Get新技能。






小朋友三岁的时候,一家人坐轮渡去鼓浪屿,大人孩子敞开了玩,吹海风、堆沙堡、打赤脚,各种撒欢、各种肆无忌惮。第一次见到蔚蓝色的大海,小朋友惊呆了。看到大人捧着小龙虾吃得津津有味,小朋友也跟着毫无畏惧的吃起来。



一路上又是动车又是轮渡,同时遭遇厦门特大暴雨,然而小家伙异常镇定,不哭也不闹,困了就自己缩在婴儿车上睡觉,全程表现不俗,让我在刮目相看的同时,对带孩子出发这件事信心徒增。有了鼓浪屿亲子游打底,亲子游的版图不断向外扩张。



说起来,每次出门乐此不疲的是孩子,苦不堪言的是大人。熊孩子乖则乖已,一旦疯起来也是毫不含糊,忍不住让人直呼是最后一次带熊孩子外出游玩。然而旅行归来没多久,又开始兴致勃勃地着手计划下一次出发。



               

               

         

     

             

                 

           

               

         

带孩子去茵特拉根小镇度假,在广场喂鸽子,乘坐森林小火车游历大峡谷,在伸手够得到白云的山顶泳池戏水;在嵩口看星星,用脚步丈量明清古建筑;到古镇长汀住客栈、吃客家饭,早起在店头街品尝当地清凉爽口的仙草冻,老板馈赠烤得又咸又脆的花生米,捧着大瓷缸子,喝凉茶、吃花生,听潺潺流水声,恍惚间好像看到中学课本里穿青布长衫的孔乙己。旅行好像一个旖旎的梦,让人跌落其中不愿醒来。











和孩子一起走过的地方在拓宽视野的同时,灌溉了亲子关系,丰富了彼此的成长记忆。尽管旅途中各种始料未及的状况常常叫人崩溃抓狂,然而看到孩子脸上纯真的笑容,看到孩子为美景触动时爆发出的欣喜,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旅行之于小朋友不亚于活动的教科书。孩子两岁半的时候带他去深圳小人国,非洲土著人的表演令小家伙倍感奇特,又怕看又想看,全程眼睛一眨不眨。从小人国回来后孩子一直念念不忘,开口闭口“黑叔叔”,每晚睡觉前都要拉着我讲黑叔叔的故事,一天能问十几遍“黑叔叔去哪了”。孩子尚小,还没有世界的概念,不懂五大洲四大洋,然而旅行在他幼小的心灵镜面上投下了世界最初的模样,这或许正是一开始决定带孩子出发的初衷。



一路走来,享受和孩子去陌生地方吃早餐的快乐,一起做城市新鲜人,看形状各异的云朵,在奇奇怪怪的小店忘返流连,和异乡的孩子打成一片,在旅行中实现对世界的探索和对自我的认知。



每次出发前,用塑胶袋把未来几天换洗的衣服分装好,归来时抖出一堆皱皱巴巴待洗的脏衣服,心却是极其舒展的。爱旅行的妈妈加上爱旅行的小朋友组成了爱旅行的家庭。全家一起出发去探索世界,在旅途中相互帮助、互为朋友,旅途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让一家人团结得更加紧密。



生命历程的质地和温度,繁盛还是匮乏,取决于用什么样的心态度过每一天。让活着成为一场流动的盛宴,一场盛情难却的出行,尽力而为,全情投入。一颗对什么都失去兴趣的心灵大概只能把日子过得毫无生气可言,一个眉飞色舞的精神状态却能无时无刻感染身边的人。 



悉数近十年的生活轨迹,大学在成都念书,热爱浓烈迷人的川味火锅,研究生在西安,凉皮肉夹馍吃到不亦乐乎。如今定居福州,爱上仓山老洋房的朴素怀旧,初来乍到时逢周末就捧着手绘地图寻访烟台山,三十好几的人了,依然会为每一处新发现激动不已,心动不已。因为热爱,人生处处皆风景;因为热爱,在人生的任意阶段选择出发;因为热爱,会想方设法不断去拓宽生活的版图,张开臂膀拥抱未知;同样因为热爱,在每次搬家时无论房间大小,拐角处必定放有一只行李箱,以一种随时出发的姿态昭示自己说走就走的生活方式。仿佛不出发,生活就要原地蒸发。从一个人旅行到两个人旅行再到拖家带口去旅行,拖着拉杆箱满世界疯跑,聆听不同的风声、领略不同纬度的晨昏日落,对未知的世界永远抱有童心和好奇心。出发去看不同的风景,也让风景看看你。在融入当地人生活的同时,照顾相对独立的自我。如果非要定义旅行,我以为旅行如同呼入心肺的空气,不断刷新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认知高度,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我们的身体血液,作为平行空间中另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哥哥四周岁,弟弟也已经一周岁。花开有重日,人无再少年。那些自小被保护着长大的孩子,是不是只有越早洞穿世事、体会冷暖人情才会在人生这场旅行中,活得更从容、更加游刃有余呢?期待弟弟快点长大,学会走路,这样我们的旅行小分队里又将多一个小小的身影,一起出发,看尽世间繁华。我不是超人妈妈,也不会七十二变,不懂三十六计,和天下妈妈一样,只有一颗真心。孩子不是我的作品,我也不是孩子的经纪人。我只想和孩子一起,彼此参与一段人生不可复刻的时光,在他年纪尚小的时候,扶上马送他一程,等他长大了,就退后一步,把前方让给孩子,只在背后默默目送他的背影远去。孩子有孩子的前路,我有我的余生。





爱就带上孩子一起出发吧,让爱穿透地心,让爱身体力行,哪怕前方山高路远,哪怕一路奇峰险峻,只有一起出发看过世界,才是对彼此最好的嘉奖。



出发吧!不是因为爱你才去看世界,而是因为没一起看过世界,怎么好意思说爱你?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一起看过世界,怎么好意思说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