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不适合结婚人群的二十种类型 末尾提到换位思考,换位思考究竟是什么?怎样做才叫真正达到换位思考?
大家也许听说过心理学上“共情”一词,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与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很多人玩过VR/AR类游戏,在游戏中玩家可以体验特定角色的视觉听觉,不时还有些内心独白,从而感受到该角色此时此刻所处的环境。共情要求更深入一层,除了视听外,还要在其它感觉甚至思想观念上置换到对方角度去感同身受与产生共鸣。换位思考首先需要共情,它体现在生活各个细节上。如递剪刀的简单动作,很多成年人都能做到递剪刀给对方时将锋利口朝向自己,这是一个简单的共情,怕传递锋利物的时候误伤了对方。再譬如复杂些的共情:我们在平时微信交流中,有些人图方便使用“按住说话”的录音代替文字,以节省打字时间,甚至在微信群中与多人同时互动时也如此,发的人用20秒说完,代替了1分钟的打字,发文者时间是节省了,听的总人数按30人算每人20秒累积需要耗费10分钟,部分人看到录音时间长可能直接跳过不理会,最后导致信息传播效率低下。这时如果站在互动对方的立场上去体验思考:普通人扫看一段文字比听同样一段文字的录音要快(视力不好或文化不高者除外),听录音可能存在没听清或说的人吐词不准或带方言口音等诸多情况需重听,而且这类录音还不能快进挑重点听。在当今信息泛滥的时代,大部分人加入的群多,群里充斥着大量无用信息,人们忙碌起来根本没时间细看只能快速扫过,带录音的很少会仔细听,身处某些特殊场合还不方便听只能看,综合多方面考虑于是做出微信与单人互动时可选择“按住说话”录音(互用录音)、群里与多人互动时使用文字、急事时使用实时语音或直接电话的最优选择,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方便了他人。我们在做事时仅站在自己立场处境上考虑问题往往不周全,犹如盲人摸象,谁都没有错,只是谁都不完整,当我们置换的角度越多,越有可能看清整个事件的全貌。
换位思考分层次深度:社会心理学上有两条著名法则——黄金法则和反黄金法则,黄金法则:像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那样去对待别人;反黄金法则: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同样对我。例如微信、QQ等聊天工具,我拉黑别人可以,被别人拉黑或被踢群则内心无法接受,我又没有对别人不好,凭什么要受到这种对待?可能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下来。持这种观念首先违反了黄金法则,希望别人不拉黑我,却没有做到同等方式对待别人,同时含有反黄金法则,我对某人友善,某人对我也必须要一样。黄金法则属于一种换位思考,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别人对我们做了什么,我们一般会给予类似的回馈,否则可能会有损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反黄金法则属于无换位思考,并且不尊重对方应有的权利,以当代最典型案例进行说明:青年男女追求异性时,对异性示好或喜欢对方,于是要求对方也对自己好也要喜欢自己。此时如换到对方立场上思考,他们也是有选择权的,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并不一定非要选择对他们好的(何况所谓的“好”仍需待定)。同时反黄金法则也是不合逻辑的,极端情况譬如有十个人同时相中并追求一位优秀的异性,如按反黄金法则必须要做出同等回馈,这位优秀的异性该如何应对?总不可能分身出十人吧?在黄金法则基础上可更进一步加深换位思考层次产生超黄金法则:按别人对我所期望的那样去对待别人。人缘好的人大多懂得迎合对方,满足了对方自然更受欢迎。
借鉴一则典型故事:古代有个人请一个瞎子朋友吃饭,吃得很晚。瞎子说:“很晚了,我要回去了。”主人点了一盏灯笼递给他,他很生气地说:“我本来就看不见,你还给我一盏灯笼,这不是嘲笑我吗?”主人解释说:“我是因为担心你才给你点盏灯笼。你看不见别人,但别人可以看得见你,这样你走在黑夜里就不会有人撞到你了。”主人先站在瞎子的角度去设想他回家时会遇到的麻烦——黑夜里互相看不见容易撞着,瞎子看不见的客观条件无法改变,于是进一步换位想到使瞎子路遇的人能够看见他,最后做出了给瞎子一盏灯的决定。
当代多层次换位思考的例子:一位年轻人正在地铁上坐着,地铁上人还比较多,某站停车后上来一位白发苍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年轻人立即起身让位,这是一种尊老爱幼的美德,也是一种换位思考,他担心老奶奶在地铁突然急刹或人来人往推挤时摔倒,这是年轻人的第一层次换位思考。当老奶奶回应说不用让位,站一下不要紧,年轻人继续谦让说自己下站就要下车并立即起身(实际上年轻人离目的地还有很多站),借此观察老奶奶是否会来坐。老奶奶也许是替年轻人着想,也许她儿孙和年轻人差不多大,担心这代年轻人平时工作繁忙休息少,让他多坐坐;或是她倔强不服老,不喜欢年轻人让位给她,有人让位反而成了她心理负担。假如是前者,那么年轻人起身她应该会来坐上;假如是后者,年轻人起身她也不会来坐。这是年轻人的第二层次换位思考。假设为前者继续此场景,老奶奶谢过年轻人之后坐下,年轻人在她身旁站到下一站,此时就需要第三层次换位思考,如果他没有下车还继续站在老奶奶身旁,她会注意到刚才给自己让座的年轻人一直没下车,之前是为了给自己让座而故意撒谎说快下车,也许她会觉得年轻人善良但不诚实,或使她产生内疚感——老年人乘坐地铁给他人带来负担。于是年轻人基于第三层次换位思考,果断先下车再说,如果不急,原地等下一班地铁,如果急,换到间隔几节车厢的地方再上车,让老奶奶相信这个简单善良的谎言,安心坐完地铁。
换位思考分场景,当我们与他人产生矛盾时,双方都寄希望于对方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理解体谅,然而当矛盾升级时,很难做到再替对方着想。一例常见情景:两人因某件事产生矛盾争吵,当双方吵到失去理性,情绪上涨、愤怒上头时,理性判断能力便会受阻,此时此刻认知能力已被大脑边缘系统所劫持,于是恢复原始本能,各自只考虑到怎样说服对方按自己的意愿办事、争吵结果要让自己满意,丧失了“以对方的意愿行事会如何”、“对方此刻的感受怎样”的思维能力,双方在此刻不是理论相争,而是情绪相争,谁对谁错早已变得无关紧要。因此换位思考只能说在特定场景做到相对换位,而某些场景如失去理性冷静时无法保持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最难做到的是将对方思想观念代入换位。还是以当代最典型案例进行说明:男孩追女孩,送贵重礼物,女孩在拒绝和对方恋爱的情况下,有些女孩会婉言拒收礼,有些女孩则会接受礼物。女孩拒收的理由很简单:无功不受禄,我没有给对方什么好处,不好意思拿对方任何东西,何况是贵重物品;而接受礼物的女孩思想为:又不是我非要他送的,我已经跟他挑明了我们之间不可能,他还执意要送给我,说是这礼物除我之外没人可送,丢了浪费可惜,再说我虽然拒绝了对方,但好歹也付出过些时间和关心在对方身上,收下礼物也是完全合理的,我接受也不犯法,自己良心过得去的同时也让对方好受点,何乐而不为呢?同样的环境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思想观念产生出截然相反的两种行为。又譬如男友抱怨女友:天天追剧,有什么看头!现实中又不可能拥有这么完美的爱情;女友数落男友:整天玩电子游戏,有什么玩头!现实中更不可能发生!男女双方以各自的观念去衡量对方所做的事,自然无法达成相互理解。因此真正的换位思考需要将对方的三观及其衍生思想都代入,而不全凭自己的观念去思考。“那件事应该怎么去做。”“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说的话可能一百个人听了都觉得无所谓没什么,仅仅是开玩笑,但第一百零一个人听了后因个人观念不同而感到受伤害,我们总不能怪罪对方观念有错,毕竟最初是我们自己的话语引起对方不适。
最后提一下非人类的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真正爱猫狗兔鸟等宠物,把它们当人来看,不妨思考如下三个问题:
一、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宠物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对于一只长期无同类伴侣的它来说,我们几乎是它生活的全部,这种占比很难做到对等,人类也无法做到宠物那样对主人绝对衷心,想到这里,我们是否觉得有愧于它呢?毕竟很多人养宠物是为了陪伴取悦自己或家人。
二、饲养的宠物也会有配偶孩子,当猫狗们太多,养起来非常麻烦或没条件养那么多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将其配偶和孩子赠送给其他爱猫狗的人士来喂养。看起来的确没错,宠物们得到了爱护,不愁吃住,可是如果真将它们当作人来设想,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家人妻离子散不能够生活在一起,似乎有些残忍,它们的内心独白会是怎样?会不会感觉到心痛呢?如果它们能够自己选择,会不会选择与家人一起,哪怕是一起过到处流浪的生活呢?
三、宠物的自由限制,我们如果真把它们当人看待,是不会在它们脖子上套项圈加绳子的,更不会将其关在笼子里。它们是否真愿意跟我们住一起?还是愿意住其他人那或是流浪呢?这些都是人类代替它们做出的决定。从过去的宠物盲盒到摔踹猫事件,有多少宠物莫名遭受人类折磨甚至悲惨地失去生命。国外有群体为保护动物体验被关笼子、套项圈绳与游行抗议,国内又有多少人真心为它们去呐喊抗议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做到时时刻刻保持换位思考、不伤着任何人。我们能够做到换位角度次数比一般人要多,思考比一般人层次深就已很不错了。不管我们是否懂得换位思考,懂得多少,在一些人生重大事件上请尊重他人选择,譬如父母想控制成年儿女的人生道路、已婚者想控制另一半的社交等等别太固执己见,不要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别人,要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自己,善待他人也是善待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