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见识

        学习的最后半天时间,学习内容是两节展示课和专家点评。

      《威尼斯的小艇》这堂课是由湖南师大附小,拥有硕士文凭的彭凤老师执教。彭老师一边介绍威尼斯,一边引入课题,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接着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完成事先准备好的自学单,自学单上的内容包括根据提示语找到相关段落,课文中难度较大的词的拼读和生字拼写。彭老师大胆地将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培养了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本堂课重点引导学生研读了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小艇的样子的研读,彭老师采用了标记和填空的方法,很快就让学生形成了画面感。坐在小艇上的感受的研读,老师运用了朗读,图片展示,想象相结合的方式,创设情景感受文本。彭老师不愧是高材生,从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中,都能让人感受到她深厚的语文功底。但是,对于这堂课,我还是有几个❓。第一个❓,“艇”字的最后那两横到底是上短下长,还是上长下短?三年前,我在一年级语文课本上发现蜻蜓的蜓字是上短下长,后来翻字典,发现字典上是上长下短,部编版的教材上我也记得是上长下短。彭老师的课件上显示的是上短下长。还是要去多找资料释疑。第二个❓,三年前纠结的一句话,今天又纠结了我一天。“小艇有点儿像独木舟”这句话到底是比喻还是类比?三年前我也是各方寻求答案,问过同事,问过专家,大家的答案也是模棱两可,我当时告诉学生这是类比,今天彭老师认为是比喻!课后的小练笔要求孩子根据提供的几张图片,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一写威尼斯的其他建筑。我在想,如果选择着自己熟悉的一处建筑物来写是不是能更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毕竟,外国建筑,中国孩子亲眼见到过的太少了,建筑风格就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体现,几张漂亮的图片怎能让孩子写得传神呢?

        九零后新生代——雷老师执教的《我们奇妙的世界》从课题入手,理解奇妙的涵义,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提出读文要求。独特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接着她围绕“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进行文本研读,适时地引导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命的内涵。只从教五年的雷老师很具有亲和力,教态大方,是不可多得的教育人才。如果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会更高。

        两节课后,翘首期盼的专家点评终于开始了。老师之间的碎碎念马上就有了官方的引导。吴理事长从教材开始讲起,分析了部编版教材的编排特点与指导方向,然后根据教材圈点十六堂课的优点:注重感情的生发,从一篇带一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她也点出了几点注意事项:1.教师讲得多,学生生成少。2.关注文体,用适当的方式教授不同的文体。3.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的疑太少,没有碰撞与交流,学生思维的培养未达到目标。4.个别词语研读过分,偏离了人物在整本书里的形象(肖一雯老师分析诸葛亮的笑是嘲笑)。

        听完专家的分析点评,我又获得了理论上的指导,但对于问题的解决,专家也没有指点一二,让我感觉最后听了个国培开班讲座。

        四天的学习,就在这最后的懵懵懂懂结束了,接下来就是脑袋装满理论,用双脚走出自己的实践之道了!生,不是活着,是见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是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