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传奇的一生: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读后感


1916年,年仅26岁的柳比歇夫开始记录时间开销日记,他不断完善这一时间统计法,一天都没有中断,直到他56年后逝世。通过统计和分析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做月小结和年终总结,来改进工作方法和计划未来事务,柳比歇夫极大地提高了对时间的利用效率。从他的时间记录册,我们可以将他生前的生活一天天,甚至一小时一小时的回顾。

柳比歇夫生于前苏联,身体孱弱,一生经历了战乱,痛失爱子等种种变故,但留下著作70多部,涉及昆虫学,数学,哲学等领域,还自学了英语。柳比歇夫老年的时候,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他学会了保持稳定的工作精力。他生前最后20年,做的工作一点不必他青年时代少。

柳比歇夫不是天才,他完全否认自己有过人的工作能力。他通过自己的成就证明,如果把一切才能集中用到一个目标上,连续多年有系统地、深思熟虑地采用他的方法,平凡人也可以超过天才。

柳比歇夫拥有非凡的时间感知能力和计划能力。他似乎有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盘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找到,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能够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都会转化为另一事务,都是有迹可循的。

柳比歇夫的坚持背后是他深刻的信念。他对时间十分虔敬,时间不是个物理概念,不是时针的转动,而像是个道德观念。他坚信,是命运赋予我们的无价之宝,应当拿来不仅给自己,而且给别人带来最大的利益。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柳比歇夫26岁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昆虫学是一样美好的事业,会为后人带来极大的益处。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

他的时间统计法不是一个节俭的计划工作者的预算,而是一种自我剖析更为恰当。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每一小时,每一分钟,在无形中被我们荒废。柳比歇夫每天能做到的,仅仅是记录,然后算出他软弱到什么程度,算出他为幸福付出的代价。在自己面前做到这样坦率,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做这样的分析,比在神面前忏悔更需要意志力。

柳比歇夫也有正常的上进心,但他不期待别人的赞扬,他学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他对自己提出要求,监督自己,向自己汇报。他在1963年骄傲地记下了2006小时30分钟的工作记录,这是他的最高记录,平均每天5小时29分钟。而战前,每天大约4小时40分。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

当作者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时间时,他体验到一种解放的幸福。这样的时间充满了光明和安宁。他身体比较虚弱,却依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一生都在不断成长。他睡得很多,每天10小时左右,一旦劳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他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也不接受紧急的任务,他能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柳比歇夫任何时候都不说他已“成为”怎样一个人,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变换,他总在重新考虑,不断提高对自己和理想的要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