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学习专题

本期人物:武志红

武志红和自己应该是同时代的人(70年代)

从北大心理学系本科和硕士毕业,开始由浅入深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已经25年了。
在这期间,听过上万人的故事,累计咨询时间超过6000小时,也写了三百万字的心理学著作。

                  见

        看了他的自我介绍,写了300万字的心理学著作这一项就让同龄人无法与之相比,再加上从事心理咨询25年,累计咨询时间超过6000小时。按照时间推算一下:二十多岁毕业,进行了25年咨询工作,年纪应该和自己差不多。专门去查了一下百度上他的介绍,只是说他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没有更加详细的资料,但因为在得到App上开设专栏,所以他的专业水准,或者说在心理学方面的造诣,应该是经过筛选的。

                    感

        他北大的心理学毕业,再加上前面介绍中的各种数据。应该说,这些数据作为背景介绍非常有力,让人不得不产生信任感。之前了解过他的文章《巨婴国》,他认为很多心里不成熟的人就好像是一个“大婴儿”一样,他还写过《为何家会伤人》和《为何爱会伤人》,读了《为何爱会伤人》的一部分,因为没有做读书笔记,记忆不是很深刻,现在通过专题学习,补上这一课。

                  思

        看了武志红的自我介绍,首先想到的是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是他专心、专注的去做一件事的结果。其二是他对于自己所做工作的趋势把握比较准(从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需求就可以得出结论)。知道做重要的事是什么,而且做正确的事、持续去做,就会产生成绩。

        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听过一个香港的财务背景的培训师讲的人力资源方面的课程,当时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大家空前重视,他讲课的内容现在看来只是关于人力资源的基础知识,但他当时授课说过一句话说,至今记忆鲜活,财务专业知识,可以让自己更好的理解其他专业的内容。当时的想法是,除了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在其他的方面加强学习,学习就好比你要挖一个坑,如果仅仅是开一个很小的口,那么就不会挖的很深。所以你要让那个坑的坑口尽量的大。这个道理也是让我不断学习各种知识的一个基本假设。

        但回过头来看,实际上有两点变化我没有意识到。一是环境的变化,工业化时代的特征是分工越来越细,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成为社会共识,专业学习就像是打一口井,而不是挖一个坑。第二个变化是时间的碎片化。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使得知识增长的速度增加,所谓的“知识爆炸”论出现后,注意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在时间的这个纬度上,时间也被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打碎了。没有可能用大块时间去学习一个方面的知识,这就和知识的系统属性产生了冲突。我忽略了生活的常识,我曾经见过农村打井的情况:在探明地下水之后,用打井的专用机器一直的打下去,直到打出水为止。(已经很少有人工挖井的方式)而自己多年来一直奉行通过学习达到的“艺多不压身”想法,实际上可能是错的,承认这一点很困难,兴趣广泛的另一面就是学艺不精,抛开了专注程度的学习是不专业也不系统的。所以这次主题的学习,自己选择起来有点难度。真正要选一个主题深挖下去,总会受到自己各种各样思潮的干扰,一会儿,想学习办公软件的高级技巧。一会儿,又想学习金融、经济学和财务报表方面的相关知识。

    再次思考当年那位老师说的那段话,就是今天大家所谓的“跨界学习”,是指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升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拿来用在别的地方(并联),可以通过类比来理解另外一个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想专业有建树,需要学习其他知识来助力专业体现,是“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从这个角度来看,跨界学习就是把专业的井钻的比较深比较透,成为行业的前20%,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MAKE),然后再把这个专业的知识迁移到别的专业去。

                  行

        选择自己目前的主题:心理学。选择理由是心理学知识对自己目前的工作,包括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有益,至于是不是考心理咨询师,学习之后就会水到渠成。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选择学习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