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先生这首诗褒贬不一,您觉得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名副其实吗?

公众号【赏诗词品历史】,欢迎关注,领取更多惊喜福利!

2012年,莫言先生获得了无数文人梦寐以求的诺贝尔文学奖,他也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取得这样的成就原本应该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被推向前台的莫言先生却自此多了不少烦恼。因为普天之下芸芸众生,每一个人的思想素质、文学修养和精神境界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对于莫言先生的评价也就出现了褒贬不一的现象。

比如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就被一些人批评为低俗下流之作,仅仅是书的名字就不堪入目。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这篇小说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或许正是因为阅读和解析的角度不一样了,所以每个人解读出来的意思也便截然不同了。

莫言先生最拿手的还是小说写作,比如他凭借一篇《红高粱》名噪一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便引起文坛轰动;还有他的《蛙》,这一长篇小说也帮助莫言先生夺得了2011年的茅盾文学奖。

不过莫言先生也会写一些诗词,而他今年公开发表的一首诗词就引起了不少朋友的讨论,赞赏和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

因为疫情影响,很多人的生活境况一度陷入绝境,精神也面临崩溃的边缘。很多人经常会留言说赏析诗词、品阅历史能够让国家富强、能够抵御强敌吗,我想正是在最危难的时候才显示出文化的强大力量与精神的宝贵。

为了凝聚人心、共同抵御疫情,人民网在今年发起了一个“人民战‘疫’”的征文活动,而这个活动也吸引了莫言先生的关注。为了表示支持,莫言先生也发表了下面这首诗:

庚子事多变,鼠年开局惊。

虽无刀剑影,却有死生情。

众志驱瘟鬼,同心筑卫城。

何时妖雾散,举酒泪纵横。

这首诗虽然并没有太惊世骇俗,也没有在社会上引发热议,但是同样值得我们仔细品味一番。

批评这首诗的人认为诗词用古体诗的格式,但是却没有注重韵律,有很明显的生搬硬套的痕迹,和很多经典诗词比起来就如同三岁小孩的习作。

其实我认为这样的批评之声还是过于苛刻了,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古代的标准来评价现代文人的作品,这是不合时宜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更加注重诗词背后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力量,毕竟内涵相比于形式而言更为重要。

诗词首联就写明了疫情对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影响,让莫言先生颇为触动。颔联用寥寥数语将人们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情形浓缩到诗词中,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们与疾病抗争就如同刀光剑影一般凶险。

无数医务人员前赴后继、很多家庭经历着生离死别,然而正是在这种凶险艰难的环境中才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力量,这种斗志和毅力不仅仅来源于科技实力的支撑,更来源于无数胸怀家国天下的仁人志士的坚守。

中华儿女在祖国大地上再一次书写奇迹,各行各业的人们同心同德,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没有丝毫退缩。莫言先生以诗词为载体,热情讴歌人们的奉献与坚守,表达了对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相信彻底扫除病魔指日可待,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举杯欢庆、相拥而泣了。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更需要内在的精神支撑。

我是坚决反对片面痴迷科学技术、摒弃文化修养的观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需要软硬实力的支撑,一个个体的人生同样需要“软硬实力”才可能熠熠生辉!

思想贫瘠的灵魂永远也不可能嗅到文化的芬芳!真诚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文化与精神的力量,而我认为莫言先生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

虽然莫言先生现在忙于各种会议、讲座等活动,很少有时间持续创作新的作品,但他还是在今年7月份最新出版了一本中短篇小说《晚熟的人》,用十二个故事讲述了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所思所感,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社会。这本书有悲有喜、有虚幻有现实,笔法细腻,发人深省,我读完之后很受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莫言先生这首诗褒贬不一,您觉得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名副其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