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语杂记」适当慢一点儿,做得更好一些

DSC01758.jpg

昨天,读了一篇很多人都在转的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章,是安徽大学一位孔先生写的,原文发表在经济观察报,题目是《职业教育的困境与突围》,谈了很多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了很多办好职业教育的建议。

文章写得很好,感觉对职业教育发展来说,多一些这样的文章,比满眼都是介绍经验的文章要好。
对文章中的观点,我也不是全部赞同,照单全收,比如职普比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
当然,我的观点,也可能非常错误。

对我启发最大的,是文章结尾的一句话。
希望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慢一些,改革审慎一些,重新总结过去几十年各地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走出一条多方合作、逐步优化的新路。

高度认同慢一些的观点,不局限于职业教育,甚至不局限于教育。
感觉当前几乎我们所有的工作,甚至生活,都需要慢一些,需要审慎一些。

前几天值班,晚上查岗,9点多了,几位同志还在噼里啪啦的敲键盘,问了一下,说加班好几天了,没办法,材料明天必须要报,人家过期不候。
道了声辛苦,和负责同志聊了会儿,负责同志大倒苦水,说今年不知怎么了,天天加班,活儿总也干不完,老处于被动状态,整个团队很疲惫。

前天开会,研究个材料,起草的同志满脸倦意地说,昨天晚上十二点多才赶完,里面肯定有很多斟酌的地方,希望大家认真研究,提出修改意见。

私下里和一些同志聊过这个问题,感觉目前所有人都处于一种活儿永远干不完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很不利于工作、很不利于健康、很不利于事业发展的状态。

之所以陷入目前这个状态,这里面有负责具体工作同志工作统筹和工作摆布方面的原因,有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方面的原因,也有上面安排工作布置工作超出负荷载荷的问题。

一个人、一个部门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有限,可供调配的支撑资源也有限,就像拉东西的车,核载五吨的汽车,放上五吨货,能拉,甚至放上六吨、七吨,也还行,但你不能无限制的往上装,总有拉不了压趴下的时候。
有人说,人和车不一样,人的弹性更大。弹性再大,也有个极限,一天可以干十件事儿,你安排给他三十件,他就干不了;有些时候,好像也干完了,但基本没质量,没成效。干十件事儿时,十件事儿都漂漂亮亮,干三十件事儿,干完的那些,件件都没干好。

特别是很多需要调研、需要研讨、需要论证、最终落脚在实施上的方案性东西,没有时间,闭门造车只能是粗制滥造,这样造出来的东西摆在那里看,或许可以,一旦进入实施运行状态,就会稀里哗啦、支离破碎,严重的,甚至会给工作带来严重损失。

以前在老单位时,加班也是常态。有个科室年终汇报工作,说一年出台了150多个文件,一位老领导私下里说,数量不是成绩。
据我了解,这些文件,到了基层,添了很多非必须不必要的麻烦。基层同志的忙乱累,很多就是来源于上面的不合理不审慎的安排。

确实,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破解的难题、需要做的事儿、需要干的活儿很多,目不暇接、应接不暇,但越是如此,越不能慌乱,越需要科学摆布,合理调度,像蚂蚁那样,一点一点的啃,一点一点的干,切忌求大求全,全面开花,摊子铺的太大,最后无法收场,留下一堆烂尾楼。

领导安排活儿,要考虑工作需要,也要考虑下属的能力和资源支持。
对领导安排的活儿,作为下属,要学会摆布轻重缓急,有些必须干好的,要集中力量干好。

真正从工作角度出发,应该数量服从质量。
没质量的数量,就是浪费,甚至是隐患。

你可能感兴趣的:(「碎语杂记」适当慢一点儿,做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