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拆掉心中的围墙——我读《没有围墙的学校》

近日读戴安娜的《没有围墙的学校》,忽然想既然美国的基础教育可以如此,我们中国的学校可不可以拆掉围墙呢?

 我们先看书中所写的没有围墙的学校教育的主要现象:

 1.小学教育呼应大学教育,不是为了满足某种考核的需要;

 2.孩子们可以凭兴趣选课,可以享有拒绝做不想做的事的权利;

 3.孩子的想法被倾听、被讨论、被接纳,没有简单粗暴的惩罚,

 4.是一种体验式教育,社会各部门在全民教育中各自承担社会责任,构成学校教育的外部补充。

 从这几条来看,我国的教育现实,我们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几条?

可以这样说,我们也能做到,只不过是大学教育,而不是基础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理想就是在中国创办“没有围墙的学校”,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就是一所这样的学校,来试图实现他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还有后来他创办的办的育才学校,也力图在基础教育方面实现这一理想。

 他说:“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然而,先生已经千古,我们的基础教育却越来越成为“围墙”里的学校,不是有不少人把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戏称为“监狱”吗?现在有多少中小学幼儿园不是在施行半封闭甚至是全封闭军事化管理?当然,多数高等学校例外。

 因此,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我们而言,拆掉现实中的学校围墙,校长大人这一关就过不去。我们也无权要求其他的社会部门来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因此,我从这本书里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是:拆掉我们心中的围墙。 我们看前面提到的书中的主要的教育现象其实和陶行知先生的观点有很多相通之处。

作为一名草根教师,我们的呼声很少人听,因此我们可以少发声甚至是不发声,“一路前行,莫问西东”,做自己的教育就是。其实我们为什么不允许学生们凭兴趣选课,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兴趣、他们的行为很多不在教育评价之内,而教育评价的好坏,直接反应了我们教育的成效。注意不是我们教育的学生成长的品质,而是教育评价。而这个教育评价恰恰可以跟我们的名利挂钩。而这正是我们心中的围墙,正是它,阻挡了我们走进孩子,也把孩子挡在了外面。

因此,我,一个有教育理想的教育者,必须追求拆掉我心中的围墙,把陶行知先生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尽管很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拆掉心中的围墙——我读《没有围墙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