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大,但我们终究不过是自己的海上钢琴师

        十年前,我第一次《海上钢琴师》。当时,我涉世未深,对未来还心存不少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还舒服得圈养在文艺女青年的大坑里不愿出来。用那时的话说,看什么都带着一股小资眼光,所以对《海上钢琴师》的喜欢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好感,因为它文艺,因为它好听的钢琴曲,也因为它带给我深深地共鸣。

        这种共鸣源自于对1900虽有无奈但坚守理想的理解,而这种坚守恰好契合我当时的心境:站在琐碎生活的起点,正需要一点信念来支撑自己越来越远的理想。

        然而共鸣里也有疏离,1900说他是在海上看海,所以听不到大海的声音,而我当时是在陆地上看海的人,虽然当时我还未意识到。1900生于船上,长于船上,一生从未到陆地。对于陆地,起初他还存有一丝的幻想,然而恐惧压倒了幻想。陆地,对他而言,终究是过于庞大的钢琴,不知从何弹起,也不知如何掌控。

        而我们,都是路上的凡人,就像是男配角Max,有点才艺,也有点坚持,来自于陆地,最终也将回归于陆地。海上的日子就像是放飞自我,虽然快乐却也不能过一辈子。我们终究是要下船的,虽然下船后可能会有些落魄、有些卑微,但脚踩大地才会觉得踏实。1900,始终是与我们有距离的,他的宿命,和Virginian号一样,来于海上,最终也归于海上。这就是我当时对这部电影的观感。

        十年后,当我听说《海上钢琴师》竟然在国内上映了,我便迫不及待地放下手中的锅碗瓢盆,走进电影院,想重温一下美妙的钢琴曲和逝去的青春。然而当影片播完,片尾曲响起时,我坐在电影院的椅子上,却产生这样的感觉:我们都是1900。

        就像在此时,虽然一起坐在电影院里,有的还相互依偎,却始终是自己这艘船上的海上钢琴师,孤独地演奏着自己创作的乐曲,可能会有人来欣赏,可能会有人来陪伴,但终究都会离去。当狂风来临,我们在生活这片大海上始终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承担风雨,在生活的各个码头上不停地启航、停泊、启航、停泊,流连却不能忘返,最终驶向大海,也将归于大海。

        佛家有云:“人生于爱欲中,独生独死,独来独往”。何止在爱欲中,在生活的每一片感受中,我们都是独生独死,独来独往,独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归处。世上纷纷扰扰,犹如变幻莫测的大海,我们或相依靠,却只能弹奏自己的曲子。这曲子或明亮,或暗淡,或有人相和,或无人能解,总归是我们在这个世上驶过的痕迹,也必将印刻在灵魂的深处。

        我们都是1900,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恐惧,却也不必悲哀,爱过恨过哭过笑过,看过风景看过人,每个人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海上钢琴师。

        百川都到海,何日复西归。每艘船终将驶向大海。能找到自己的奏鸣曲,1900并不悲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界很大,但我们终究不过是自己的海上钢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