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dto、bo、do、po的概念理解以及与controller、service、dao层的对应关系

目录

  • 概念
    • 关于do的理解
  • 业务逻辑分层
  • 基于springboot的逻辑分层结构
  • 什么时候需要定义这么多O
  • 实际项目中的使用方式
    • 同一微服务中
    • 不同微服务
    • 一般起名规则


概念

  • VO(View Object):视图对象,用于展示层,它的作用是把某个指定页面(或组件)的所有数据封装起来。
  • DTO(Data Transfer Object):数据传输对象,这个概念来源于J2EE的设计模式,原来的目的是为了EJB的分布式应用提供粗粒度的数据实体,以减少分布式调用的次数,从而提高分布式调用的性能和降低网络负载,但在这里,更符合泛指用于展示层与服务层之间的数据传输对象。
  • BO(Business Object):业务对象,把业务逻辑封装为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其它的对象。
  • PO(Persistent Object):持久化对象,它跟持久层(通常是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形成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如果持久层是关系型数据库,那么,数据表中的每个字段(或若干个)就对应PO的一个(或若干个)属性。
  • DO(Domain Object):领域对象,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有形或无形的业务实体。

关于do的理解

do和po很难理解,这个地方举个例子,比如我有一个po存储了某种商品的价格原始信息,但是当我的service中要读取商品的价格信息的时候,除了需要这些原始信息,还需要根据折扣再要基准折扣价之类的信息,而这类信息是要通过数据库中已有信息计算得到的。
简而言之,service在读取po的时候,需要在po外增补一些冗余数据、而这些数据,通常不会保存在数据库中,但又是多个service共用的。这类数据

  1. 放在service中new一个自定义对象不合适,因为其他service中也经常要用,这样无法做到service间代码的复用
  2. 直接用po也不合适,因为po是直接操作数据库对象的,数据库中也没有这个冗余字段。

所以此时最好是在serveice层和dao层之间,再抽象出一个o,其中不只存放了po的基础信息,还存储了一些基于po的冗余计算属性,或者对po做一些魔改。
但是现在由于使用的jpa或mybatis框架,是支持标明entity中哪些属性是db的原始属性,哪些属性不是db中的属性的,实际上做的事情就是将do和po做了整合,以后可以认为不需要单独再搞一个do对象进行数据操作了。

业务逻辑分层

M层负责与数据库打交道;

C层负责业务逻辑的编写;

V层负责给用户展示(针对于前后端不分离的项目,不分离项目那种编写模版的方式,理解V的概念更直观)。

vo、dto、bo、do、po的概念理解以及与controller、service、dao层的对应关系_第1张图片

基于springboot的逻辑分层结构

以上逻辑分层翻译成常见的springboot结构就是

vo、dto、bo、do、po的概念理解以及与controller、service、dao层的对应关系_第2张图片

什么时候需要定义这么多O

项目中真的有必要定义VO,BO,PO,DO,DTO吗?按照理论上来讲

  • 如果项目比较小,是一个简单的MVC项目,又是单兵作战,我不建议使用VO,BO,PO,DO,DTO,直接用POJO负责各个层来传输就好,因为这种项目的“目的地”是快速完成。
  • 而我们更多的时候,是持续迭代的团队协作项目,这个时候我们就建议用VO,BO,PO,DO,DTO,而且团队内要达成共识,形成一个标准规范

目的是提升项目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可阅读性

其实要不要用这么多o,关键问题在于关注controller、service、dao这些层间数据有没有变化。比如vo传进来,放进service直接拆成po,那就没有dto什么事。如果存在rpc调用,就需要考虑一下,要不要新加一个object。对象数量的选择,完全根据层间数据变化来决定

实际项目中的使用方式

同一微服务中

一般controller向service传的数据和service向controller传的数据不一定相同,这就导致每层的dto、po等对象都可能有两个

不同微服务

因为不同微服务中涉及到RPC远程调用,所以经常会有重复的object对象出现在不通服务中。

一般起名规则

名称中,要写明对象涉及的两层逻辑,最好再写明数据流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