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周易》乾卦第一(上)

2018年09月24日 2018年09月24日刘绍发

乾卦第一

乾:元,亨,利,贞。

巜白话》:乾卦象征天。元始,享通,和谐

有利,贞正坚固。

《解说》:乾卦取象于天,但不是取象于天的形体,而是取象于天的性质 ̄健。古人认为,天是纯阳之体(《正义》:“此《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积诸阳气而成。”)。天体刚健,运行不息,变化无穷,其本质是沛然刚健的阳气。它的自然本性,能用自己的纯阳之气,开创宇宙万物,所以称"元"。又能使万物享通,得以成长,所以说"享",还能使物性和谐,各有所利,所以说"利"。也能使万物坚固贞正,以得其终,所以说"贞"。

    "元、享、利丶贞″是谓天德,合而言之,则为健。所以孔子在《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的运行刚健有为,永不停息。君子因此当效法天,永不停息的奋发图强。)

    古人也有以天时,即以"春夏秋冬″来解释天的四德。元即春,一年之始,万物生发(春生);享为夏,万物成长(夏长);利是秋,万物成熟(秋收);贞属冬,万物收藏(冬藏)。

    也有以人德来论天的四德。认为元、享丶利丶贞分别象征仁丶礼丶义丶智。

    易经64卦中,只有乾卦具有此四德,其它各卦,最多只具有其中一丶二德,如坤卦"元享,利牝马之贞。″而且它们的德都是有条件的。只有乾卦,因为纯阳纯刚至健,所以它的四德,才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

  乾卦六爻均为阳爻,沛然刚健,古人眼中,只有天具有此刚健之性,所以取象于天。至于为什么不直命名乾卦为天卦却命名为乾卦,是因为天是定体之名,乾是体用(形体和功用)之称。圣人作《易》,是告诉人们,当效法天运行不息、刚健有为的作用,而不是效法天的形体,所以取此六阳之纯卦名乾。

    世人当效法天之四德,施行善道,使万物得以生长丶生存而为"元",又应行嘉美之事,和合万物,令各得开通而为"享",又当以义协合万物,使物各尽其性而为"利",又当以贞固干事,使物各得其正而为"贞"。

    初九:潜龙勿用。

《白话》:初九,龙潜伏在地下,暂时还不宜施展才用。

 

《解说》∴此爻居居乾卦第一位,所以称"初",又因为是阳爻,所以称为"九"。(为什么第一爻称初,阳爻称九,见《周易解悟》前言《读易常识》)。为什么说潜龙?是因为天的自然纯阳之气始生,尚初见睨端,犹如潜伏于地下,不易为人所发现。所以说"初九,潜龙"。(至于为什么称龙,见《乾卦》卦末总述)。圣人虽具龙德,但此时人微言轻,位卑势弱,而小人之道盛行,在此时宜于潜藏,不宜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如果施用,容易遭人所害(此情形正如尼采超人学说,超人初现于世,不为大众接受,并遭大众扼杀一样),所以告诫其"勿用”。

      《注引》:《正义》曰:"居第一之位,故称初,以其阳爻,故称九”。…

    《 启悟》:禅宗六祖惠能,因一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证得佛法,得以五祖弘忍传袈裟以示正宗。但因人微言轻,不为神秀一班弟子信服,尽管五祖再三小心,仍引起他们忌恨追杀,不得己,六祖只得隐居山林丶混迹猎伍之中,长达十五年,最终才因印宗法师而出山。又如汉高祖刘邦举事前,常隐于大泽湖。老子说"揣而锐辶,不可长保"。世谚"木秀于林,必先摧之″。均是告诫人在德才初现,尚不为大众认可、位卑力弱时,当低调行事,继续修养自身,等待时机。以避开大众注意力,不引人忌恨,否则,极易被人扼杀于摇篮之中。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白话》:一条巨龙显现在田野,利于出现这样的大人。

  《解说》:九二之爻,处下卦之中,此时,就天时而言,阳气萌发,已升至地上,万物即将复苏,以人道而言,有志之龙经长期蜇伏修炼,已到出潜离隐,该有所为丶有所行、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了,所以称"现龙"。位全卦之二,属地道辶上层者(孔子认为,卦有天丶地、人三道,初、二爻为地道),地之上者为田,所以说"在田″。

同时,九二刚健得中(虽阳居阴位,不当位,但中比正好,中中含正义),有大人(大人,一指有德有为之人,一指有德有位之人,九二属前者)之象,有德之人既已显现,其恩惠必将泽被天下,为天下人所乐于看到,所以说"利见大人"。

  《注引》:《本义》引《王注》曰:"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于地上,故曰在田"。…(因无《本义》书在手,为防错记遗漏全文,故注引先省略。)

    《释疑》∵有些解说认为,利见大人,指利于九二发现九五这个大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当为九二这样的大人,利于为世人所见。因为,《周易》各爻辞,均是就该爻位之变所生吉凶悔吝所说的(系辞传: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是就爻身所言。

  启悟:一个人如果品德高尚,能力出众,即使在刚开始时,藏而不露,低调行事,不为世人所熟知认可信服,但时间一长,终将得到人们的推崇与爱戴,为人所信服和喜欢,正所谓"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时机成熟,能够有所作为了,即当发作用,施展才华。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白话》:九三,君子整天强健振作,发奋有为,即使到了晚上,也仍戒惧警慎。这样,即使面临危险,也能免遭咎害。

    巜解说》:终日,从早到晚,整个白天。乾乾,健而又健。惕若:惕,戒惧警惕,若,语气助词,无实义。厉,危险。无咎:本有过因善补过,而实无过,也即谓弥补过失、免遭咎害。

    九三阳居阳位,得正,有乾德之象。又处人道(三、四爻属人道),有乾德且处人道,故言"君子"。位下卦之终,上卦之下,处上下之际,就如同龙跃半空,上不入天,下不着地,失立足之地,其时多危((《易传·系辞传云:“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多危故需慎之又慎,加倍努力,又因其能刚健振作且戒惧警慎,故能化险为夷,所以说"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注引》:…

《释疑》:因古时无句读之分,有人解说为"夕惕若厉,无咎",意思为到了晚上,也如同面临危险,而小心谨慎,保持戒惧警状态,没有咎害。这样解说,虽然于大意无太多不同,但仍不如本解妥当。一是"夕惕若",表示君子不但白天刚健振作,晚上也依然如白天那样谨慎慎为。这样,与上句有顺承之意。二是三处多危之地,如果用"若厉"相连,则失了三多危厉之意。不如"厉无咎"相连。

  《启悟》:"天将降大任于斯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人于尘世,欲成大事,必如梅花,经"寒彻骨″,才能有"扑鼻香"。过于一帆风顺,往往容易于顺时过度膨胀,迷失心志,而失去方向,最终事无所成。只有经过反复磨练,才能练就一身耐摔打的强心硬身,最终又不屈不挠而成大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大概如此!所以,面对艰难险阻,我们又何须畏惧,勇往直前,乘风破浪,必能守得云开见彩霞,直挂云帆济沧海!

  再悟:人无论处何境况(危困之时更当如此,更须守正持固),都当发奋振作,省慎如一,常备进取之志,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天地丶父母师长、圣人之言,唯如此,才能对下获得拥护爱戴,对上获得认可与信任。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即使身处险地而无虞,逢凶而化吉,此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正合谚语"小心使得万年船"。

  深悟:(摘抄于网络)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从古至今,中国人从不缺敬畏,但现代性却似乎和敬畏无法相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我们不再敬畏鬼神,却依然需要敬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所谓畏就是敬畏,南怀瑾说:“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人生无所畏,实在危险,孔子教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菜根谭》里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

畏天命

以前人们相信命,但至于命又是什么?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坏,都认为是命,他的思想有一个中心。他做什么事前,都是思量一番,觉得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可行可恶之事。“畏天命”三个字,包括了一切信仰,信上帝、主宰、佛等。这些都是“畏天命”,从前社会等级分明,这种畏,用来维护社会稳定。现代人虽然破除了迷信,但依然要有所敬畏,“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规,万物有法则”,现在,自然、真理、规律就是我们需要敬畏的天命。

畏大人

这里所说的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职有多高,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一个人再成功,总有他的父母、上级,让他敬畏,从而做事各自心中掂量再三,不轻举妄动。《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

  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无所怕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保持谨慎态度,才能有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孔子说小人“狎大人”,玩弄别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圣人的话,那会一无所成。

畏圣人之言

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阅读圣人之言,才能知古鉴今、心存敬畏。文人读孔孟之书,培养兼济天下的抱负,他们“敬”先贤的

人生理想和道德形象,“敬”是一种引人向上的力量。文天祥、方孝孺、史可法这些英杰都是遵从“敬”的感召。我们中国,时至今日,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多呢,还是无敬畏之心的人多呢?我们对于自然、真理,有多少敬畏?我们对于法律、道德,有多少敬畏?我们对于传统,对于文化又有多少敬畏?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势下,面对纷繁世事,面对自己内心,每个人只有心怀敬畏才能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内心道德底线。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说《周易》乾卦第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