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少,但更好

很多人都听过「二八法则」,在我理解,它有两个维度。

对于一件事情来说,一定存在着少数关键的20%,只要我们把它完成好了,就能够获得80分,剩下的80%都是锦上添花,不是成功的关键。我们付出20%努力就能够获得80%的成功。

对于许多事情来说,一定存在少数的1-2件事,只要精彩的完成它他们,我们所扮演的角色、肩负的责任,甚至是我们的人生都能因此获得80分,我们不必苦哈哈的完成所有的事情。

前两天五四青年节,公司员工参加市里的活动获奖,我要做一个电子海报对外展示,按照往常,我会花大概40分钟设计一个精美海报,然而此时我手头还有许多的工作,但我又不情愿弄一个简单的海报(我认为那样不好看),正纠结难受时,我想起了「二八法则」,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获奖的海报最重要的20%是什么?

及时展示获奖信息。

很明显,美观并不在其列,于是我花了10分钟完成了一个简洁的海报。最终的效果,并没有途径可以得到反馈,但是,在心理上,我解开了禁锢。

当我们谈论「二八法则」,其实是在谈论:选择大于努力,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做好对的事情,高效人生。

其实也就是精要主义

今天讲讲《精要主义》这本书说要传达的观念。

精要主义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更少,但更好

凡事都是由前提,精要主义的前提是我们事多,但是时间、精力、能力、资源有限。(如果你不在这个前提里面,要么你已经做到了精要主义了,要么你完全不需要精要主义这一思想。)

精要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达到个人奉献峰值。

精要主义

两个图的对比,很明显“更少,但更好”的策略更加能够达到个人奉献峰值。对那些刚刚起步的人来说更应该如此,单点突破,在短时间内凸显个人价值,获得认可,以此得到更多的资源。

精要主义要求我们要接受一个现实——我们不能拥有所有,我们不能做所有事情。

或许你也有我这样的经历,工作中,我希望自己懂得设计、熟练掌握办公软件,写作也不错,还有领导才能,演讲能力也强,有特长……还是个幽默风趣会搞气氛的人。在此之前,我还没完全意识到,这已经是一个全才了,然而我只是一个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上着普通大学,一直过着普普通通生活的人。

停止幻想,接受现实,才是有效改变的开始。走一条普通人能够快速崛起的道路。

精要主义者拒绝接受我们能做所有事情的想法,而是要求我们进行真正的权衡取舍并作出艰难决定。

也许你还有这样的经历,明明知道离既定的班车还有10分钟,而去车站就需要10分钟,却还要在多一会手机;或者本来答应周六晚上去参加朋友的生日,即便在同一时间还约了另一个朋友看电影。这其中的逻辑就是,我什么都想做,而且都能够做好,最终不是迟到,就是爽约。

在现实中,接受任何一个机会都无疑需要舍弃其他几个机会。

精要主义要求我们要接受另一个现实——如果我们不做选择,别人就会替我们做出选择。

一个忙碌的工作日早晨,如果我们不去有目的地慎重选择该把精力和时间集中于何处时,别人——老板、同事、客户就会替我们做出选择,谁来了你都笑脸相迎,你每时每刻都在做着别人想要你做的事情,你的工作平淡无奇,碌碌却无为。

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因为从来愿意不思考。是的,选择总是让人不愉快,因为这意味着拒绝一件或多件事情,这会带给人一种失落感。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心理定义为“不必要”的人性,克服它会变得容易些,就像减肥是反人性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做到。

有或者,别问“我会放弃什么?”,而是问:“我要大干一场的是什么?”

精要主义要求我们还要得接受一个现实——几乎一切都是噪声,只有少数事情价值非凡。

“几乎一切事情的次要性在怎么高估都不够。”—— 美国的领导力和人际关系大师约翰·麦克斯韦尔,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我还没有亲身的实例可以佐证这一观念,但作为甄别事件重要性依然是有效的,至少提醒我们凡事都应该花时间去进行甄别。

很多时候,仅仅是一个观念的改变,你所感受到的世界就会截然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更少,但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