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共读一本书《父母的语言》

第五章 3T原则:优化大脑发育的亲子沟通

        通常情况下,理论和实践运行于不同的轨道上,彼此相互孤立,偶尔才尴尬地会晤几次。这就好像一个精心策划的完美约会,直到双方见面的时候,才发现大家说的都不是一国话。你问科学家什么叫干预,一般的科学家表示不太能理解;然后你又问奋战在第一线的“干预家们”什么是科学依据,他们也表示费解。我可以听到双方都在激烈地争论这些问题,但他们却在各自的学术世界里展开争论,在不同的大学里,说着不同的语言。科学探索出的真相,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阐释,使之应用于实践中,我们的孩子便不能从中获益。

没有天生聪慧的孩子:他们的聪慧源自其善于沟通的父母

儿童的智力发育并不是自动发生的,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是否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其中的一个动画生动地描绘了“语言影响儿童大脑”的过程。首先,孩子的耳朵接收到语言,然后,语言再俏皮地慢慢流入孩子的大脑,并开始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

构建丰富的早教语言环境

如今,我们已经了然于胸,一个语料丰富的早教语言环境对于婴儿和儿童的大脑发育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下一个值得团队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帮助父母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此问题的探究成果同时也是团队的核心战略,即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为了实现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的目标,3T原则将复杂的、有关大脑发育的科学语言予以简明的阐释,使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3000万词汇倡议”项目。通过它的帮助,父母与子女的纽带会更加紧密。

共情关注:就是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这就是通过父母的语言来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假如父母不遵循“共情关注”原则,剩下的原则也不会发生作用。

        父母仔细地关注孩子的兴趣,再接着加入的话,不仅可以改善亲子关系,通过游戏中的口头交际,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游戏技巧,从而达到开发孩子大脑的目的。

反之,数字设备是“共情关注”原则的克星。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很容易使人上瘾,吸引人的注意力。只有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时,大脑发育的关注力才会产生。

一个长期接受父母“共情关注”的孩子,他的关注力会更持久,从谈话一直到日后的学习,都会变得更容易。

儿向言语的好处

有的父母颇为骄傲,因为他们跟婴儿说的都是成人语。殊不知,成人语并没有让亲子沟通变得容易。只有先吸引婴儿的耳朵,才能让他关注说话的内容,最后关注说话人的身份。通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婴儿才能学会集中注意力,慢慢专心,最后与家长互动。说到底,还是得“共情关注”才行。重复是儿向言语的重要特征之一。

父母的回应,本质上就是“共情关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

1.观察;

2.理解;

3.行动。

无论孩子的行为出于怎样的目的、是否恰当,父母都应给予孩子温暖的回应。孩子只有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温暖,才能茁壮成长。

孩子们可以承受适当的压力,它的驱使还可以促进个人成长。但一个孩子长期处于紧绷状态的话,压力也会影响他的个人成长。

当孩子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反射神经时,他们吸引父母的方式又发生了变化。弓背、乱踢、蜷缩都是他们的吸引手段。我们很确定,孩子们的上述行为都是为了

第二条原则第二个T:要求父母多跟孩子交流。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话语。交流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它们的使用方式。

充分交流讲述还可以让孩子熟悉日常活动的操作步骤。尽管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是家长代劳的,但讲述最终还是能达到让孩子独立单干的目的。

那么言语支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答案是在父母的回复上增词。举个例子,当孩子说出一个词的时候,父母最好回复孩子两三个词。如果孩子能说出两三个词,父母就可以用短句回复孩子。

言语拓展、扩充和支架都是孩子在表达沟通能力形成之前,父母可以采用的一些打基础的好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去探索更详尽、复杂的交流模式,同时还能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第三个T:轮流谈话

第三条原则叫作“轮流谈话”,它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它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地开展,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应积极参与其中。那么父母该如何完成这个目标呢?首先,父母必须“共情关注”孩子的兴趣,然后跟孩子“充分交流”。此外,无论是父母发起的互动,还是父母正在回应孩子发起的互动,成功的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这是“轮流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相比之下,开放式的问题能够完美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特别是对于小朋友而言,发起或展开一个话题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家长只需将“怎么办”和“为什么”抛给孩子,就足以让他们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了。最后,孩子会抛出一连串的话语、想法和鬼主意来当作问题的回应。他们绝不会以点头或伸手指的方式来回应家长的问题。所以,开放式的问题能够让孩子开始独立的思考,最终,孩子会逐渐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

分享阅读

从宝宝出生那天起,父母就跟他交流的话,其实就为宝宝打下了良好的沟通基础。同理,如果宝宝出生时就听到父母的读书声,这不仅能提前培养他的读写能力,还能让他滋生对阅读的兴趣。不得不提醒我们的父母,阅读和交流一样地重要。父母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给孩子阅读的量,都对他们日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甚至人生方向有重大的影响。

对于妈妈们的苦恼,我们表示理解。在她们的心中,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这样的:孩子安安静静地坐着,专心地听妈妈读书。其实,这样的阅读模式恰恰没有任何的意义。妈妈们必须注意,当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分心时,正好是采取“共情关注”的最佳时机。

换句话说,“共情关注”是阅读过程中的关键。因此,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从故事中学到知识,而不用强迫自己去关注不感兴趣的情节。

“轮流谈话”是分享阅读过程中的又一重要特征。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时而用手指着感兴趣的图画,时而拍拍小手,时而翻翻书页,时而向父母提问或者回应父母的问题。诸如此类的情景正是亲子之间“轮流谈话”的好机会。

所谓分享阅读,并不是不让父母给孩子读故事。如果一个小宝宝爬上了爸爸(妈妈)的大腿,就想安安静静地听故事,那么家长没理由不去满足他的愿望。我们只是认为,在读书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还可以有更多的互动。事实上,如果孩子只想听故事,其实也为父母提供了“共情关注”的好机会。

父母可以借助手势来让孩子们理解这一点。当父母指着正在读的文字时,孩子就会明白读音和字形之间的对应联系。此外,这样做还能让孩子意识到阅读的顺序,例如英文的阅读顺序是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字与字之间都用空格或者句号隔开。等孩子再大一点,阅读过程中难免会碰到生词,这时父母仍然可以使用手势,一手指着生词,一边慢慢地读,让孩子建立对应的联系。同理,这个过程也能让孩子发现书中的文本和插画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不仅预先给孩子打好了阅读的基础,还能让他们获取文字意识。

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字。信封上、靴子的内侧、电视机遥控器上都有它的身影。如果孩子看到的数字越多,能认出的也越多的话,相信不久之后他们就能独立辨认所有的数字。

换尿布的时候,数一数宝宝的脚趾头。数一数孩子餐盘上的奶酪,边数边用手指。再让一个学前儿童数一数他上楼梯的步子。孩子稍大一点,父母就可以开始数物品了,边数边指:“这儿有10辆玩具车,1,2,3,4……”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掌握基数的概念,让他们明白,每个东西只能数一次,而且数字在代表物品的时候要用量词表示。

这些活动的开展很简单,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展。吃饭、玩耍的时候都可以跟孩子欢乐地数数。同时,别忘了活动中的3T原则。

尽管对于孩子们而言,理解数据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实际上,数据是打好数学基础的又一重要环节,它早已变成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为了理解世界,孩子们不仅需要观察世界的动态,还必须收集信息,即数据才行。这些数据有可能关于生活中碰到的人、动物或者某日的天气状况、房间里的陈设、通心粉的味道,等等。换句话说,数据包罗万象,什么都有。说到底,最要紧的还是看孩子们如何透过数据,来理解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找到自身的定位。

就是说,父母的语言需要正确的行动来引导,每个阶段都做到3T原则,就会给孩子全面发展。

孩子从出生到三岁时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只是影响他未来读写能力的形成那么简单,它还会对人的本质有所影响。而且语言环境不仅仅只关乎词汇,还包括词汇在具体语境里使用的方式、父母的接受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1月共读一本书《父母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