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
儿子好!
你的关键词:情绪敏感爱哭、八十环地出发。
妹妹关键词:喜欢占有爸爸、走前过来亲我。
爸爸关键词:早起书写幸福、午后急送老婆。
读书让我更幸福
一、读书让我珍惜与家人共处的时光。
在2010年之前,我经常会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喝酒、打麻将或打台球,现在这些活动都被我主动屏蔽了。因为书籍把我拉回到了家庭生活,让我意识到,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听三本书,并及时与爱人交流,还会把自认为有用的书及时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中午,雷打不动的事,就是给儿子读半小时书。现在,我给儿子已经读了上百本的书,基本一个月20万字左右。
我们上个月刚读完《秘密花园》,每次到绿道武装部下面公园里的林荫密道时,儿子都会说,爸爸,这就像我们的秘密花园。听孩子这样一说,我能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和孩子有了共同的结点,就是书中共同的记忆。
每天晚上,儿子自己读书,我会给女儿读绘本,爱人在家的时候,会接替我给女儿读书,我就去读自己的书。
周末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不是在绿道,就是在去绿道的路上。
孩子们现在都很缺少户外活动时间,但我们每周的户外活动一次也没有取消过,哪怕缩短时间,出去就返回,也比一直闷在家里更健康。
孩子们也很珍惜每周这样的家庭户外共处时光。
二、读书让我学会用语言表达对家人的感恩与爱。
传统的家庭氛围,父母很少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和感恩。西方基督教家庭每次进餐前的感恩词让我感觉到,对生活说出自己的感恩是多么重要。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就是这样一本能教会我们懂得感恩的书。书中作者和患胰腺癌的母亲组成的二人读书会,共分享了116本书。胰腺癌妈妈也奇迹般的活了差不多两年。一般来说,胰腺癌的存活期就是半年左右。妈妈庆幸的过了两次生日,一家人特别感激命运之神的眷顾。
人们在健康的时候不会想起健康,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会拼命寻求健康。同样,人们在幸福的时候,不容易感知到幸福,往往是在失去的时候,才意识到曾经是多么幸福。
父母给我们做饭、接送孩子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爱人帮我们分担多少家庭重担也不是天经地义的;孩子们回馈给我们温暖的微笑,也不一定是我们应得的。
对于对这些生活中无声的暖流,我们都应该责无旁贷的回以感恩,及时向他们大声的说出“谢谢您,我爱的人们!”
现在,每次爱人和孩子们对我的帮助,我都会及时回以“谢谢你,老婆;谢谢你,宝贝。”
三、读书让我学会倾听家人的心声。
很多心理学书籍告诉我们,要想和孩子相处融洽,倾听是必备本领,而不是无休止的说教。《叛逆不是孩子的错》是这些书中,操作性最好的一本。
我们家以前,当然现在也会有这种现象,就是经常对家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批评,而最后往往是闹个不欢而散。好的初心,往往得不到善终。
家人往往需要的是倾听,而不是说教。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把握,他向你提出问题的时候,事实上,他自己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方向,只需要你的耐心倾听,并给以支持。而我们往往设身处地的帮倒忙!
每次爱人或孩子有话说的时候,我都会和他们坐在一起,眼睛注视着他们,安静的听他们说话,偶尔还会重复他们说出的关键词,以表示自己在认真听,最后再用语言确认,“宝贝,你说的我都听进去了,谢谢你用这样具体的语言耐心地和我分享。”
现在,孩子们都愿意和我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感觉自己真的很幸福。
四、读书让我懂得真正的幸福在于家庭和谐、亲子欢乐。
家庭的欢乐在传统教育中相对缺少,父严子孝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然而,每个人对快乐的追求却是永恒的。
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对家庭的欢乐需求应该都能认同。然而,激烈的社会竞争、紧张的学习工作,都为家庭的欢乐蒙上了一层阴影。
孩子们不会因为父母的收入多少,而选择对父母笑还是怒,但是我们父母却时常因为孩子的成绩高低,而变的喜怒无常。这显然违背了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爱的初心。
吴军博士在《态度》中的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吴军博士刚到美国巴尔的摩的时候,看到那里的孩子花在读书上的时间都不多,平时过得很开心,父母也不怎么要求。他就问当地的美国人,孩子不努力学习,将来过不上更好的生活,怎么办?美国人说,拼命读书能否让将来的生活幸福,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快快乐乐的生活18年,这是能够看到的,自己也能够把握。人生能有多少个18年,与其愁眉苦脸的度过少年时光,不如先快快乐乐的过18年。当地人在街上即使不认识,遇见也会打个招呼,问一声好,待人很友善,从他们脸上可以看到快乐和幸福。
相比之下,吴军博士后来到了硅谷,虽然大家收入都不错,但是似乎过得还没有巴尔的摩的人快乐。人如果不快乐,有再高的地位和再多的收入也没有半点儿意义。
当然,要想得到内心真正的快乐,除了乐观的心态,还需要不断地读书,到智者家中常串门,不断积累自己的学识和拓宽自己的眼见。毕竟外部环境我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内心还是可以掌控的。
五、读书让我重视与孩子的连接。
加强与孩子的连接,是我看了很多家书系列的书之后得出的一个重要心得,这些书有兰迪的《最后的演讲》,吴军的《态度》,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刘墉的《少爷小姐要争气》和《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其中《最后的演讲》的作者兰迪,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和李开复是这所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班的同学,身患胰腺癌,只活了47岁,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分别只有2岁、3岁和6岁。
在得知自己身患胰腺癌之后,他应学校的邀请,给全校师生做了一次最后的演讲。请知名人士做最后的演讲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系列讲座。兰迪当时知道自己只剩几个月的生命,于是他把给三个孩子的忠告,由一次演讲拓展成了这本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任何物质补偿都弥补不了失去一个父母所造成的的损失,而且这种补偿肯定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有害”。
生命无常,但文字永恒。我父亲在去年夏天突然去世,对父亲的印象,只保有头脑中的回忆片段,没有多少文字记录。
我不愿把这种弱连接继续下去,于是我决定也用书信的方式与自己的孩子沟通。
现在每天我都会给两个孩子各写一封信,到目前为止,已经写了30多万字了。
因为有这30多万字,我不再惧怕死亡,把每一天都当成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
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本书,柳比歇夫的《奇特的一生》,作者把自己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片段所花费的时间,清晰地记录在案。通过这本书,你对这个人就有了完全的了解。甚至通过此书,作者获得了永生。
生命就是一个时间容器,你往里面放的是什么,你的人生就是什么,我希望大家能把更多的书籍装进自己的这个容器,收获幸福人生。
爸爸今天偷个懒,把早上写的这一篇专访材料放到这里,对不起哦!
爱你的爸爸!
20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