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黑暗时期,皇帝昏庸,宦竖擅权,官吏贪赃枉法,民变四起。
纷纷扰扰中,出现了很多如雷灌耳的人物,东汉蓟侯、前将军公孙瓒因“白马义从”威震塞外,蜀汉永昌亭顺平侯、镇军将军赵云则以“常胜将军”的形象流芳后世。
东汉邺侯、大将军、冀州牧袁绍麾下勇将文丑,虽然名声不显,但却是公孙瓒、赵云等人势均力敌的对手,更是被袁绍信任有加、时人倍感畏惧的存在。
看人不能只看名字
文丑从小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或者说他爹比较有内涵,毕竟直接把“丑”放在名字里,勇气还是非常大的。
不过,长大后的文丑,练就了一身骑马弄枪的本领,他跟从的主公,是东汉邺侯、大将军、冀州牧袁绍。
袁绍可不是一般人,他的家族“汝南袁氏”在东汉后期势倾天下,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也被称为“四世三公”。
东汉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刘宏另组西园新军,置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去世,长子刘辩继位为帝,是为汉少帝,何皇后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
不久,中常侍、张让段珪等人杀害大将军何进,袁绍趁机将留在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斩尽杀绝。
这时,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决意实行废立,汉少帝刘辩被废,陈留王刘协被立为皇帝,是为汉献帝,袁绍不敢久留洛阳,逃亡冀州。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等关东州郡起兵讨董,推举邟乡侯、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麾下猛将华雄在汜水关之战中连败关东联军数位将领,因当时颜良、文丑催军未回,袁绍大发感慨:“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
袁绍的大帮手
关东联军声势浩大,董卓几番交锋下来,决定走为上计,挟持汉献帝刘协和百官,驱赶洛阳百姓迁都长安。
但董卓其实白瞎了,关东联军的那些头头脑脑各怀异心,只顾保存实力,时间一长就各奔东西了。
汉献帝被董卓带到长安后,袁绍出于个人需要,主张抛弃汉献帝另立新君,但他选中的东汉东海恭王刘强之后、襄贲侯、太傅、幽州牧刘虞,却明确拒绝了他的请求。
东汉初平二年(191年),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率军辗转攻入洛阳,虽然洛阳已是一座空城,但孙坚却无意中得到了东汉王朝的传国玉玺。
要知道,这传国玉玺可是从秦始皇开始传承的,在我国古代,历代帝王只有得到传国玉玺为符应,才能作为正统皇帝的证凭。
孙坚大喜过望,但他知道自己眼下根本没有称帝的实力,只能偷偷把传国玉玺藏到妻子吴氏那里。
在《三国演义》中,孙坚私藏传国玉玺的事,被袁绍识破,袁绍要求孙坚交出来,孙坚当然拒绝,袁绍麾下大将文丑等人与孙坚的部将程普、黄盖等人拔剑掣刀相对,最终不欢而散。
夺冀州的惊心动魄
讨董没有达成目标,关东联军就开始各自争夺地盘了,袁绍也不满足于一个渤海小郡,他看上了地广人多的冀州。
冀州牧韩馥对袁绍的野心早有察觉,故意减少军需供应,企图让袁绍的军队不战自退。
袁绍对此也很忧心,他的谋士逢纪则献计暗中与辽东属国长史公孙瓒勾结,让他南袭冀州,然后趁韩馥害怕的时候,派人劝他让出冀州。
东汉初平二年(191年),韩馥部将麴义反叛,袁绍派人与麴义结交。
同时,与袁绍勾连的公孙瓒发兵南袭冀州,韩馥一败再败。
此时,袁绍派外甥高干、谋士荀谌劝说韩馥,生性怯懦的韩馥最终答应把冀州让给袁绍。
长史耿武、别驾闵纯等人劝谏韩馥抗拒袁绍,但韩馥不同意,还是搬出了官署,派儿子把冀州牧的印绶送交袁绍,袁绍代领冀州牧,自称承制,只给了韩馥一个奋威将军的空头衔。
在《三国演义》中,袁绍夺取冀州的关键时刻,韩馥手下关纯行刺袁绍,被文丑斩杀。
退公孙瓒平赵云
袁绍得了冀州后,踌躇满志,但之前的盟友公孙瓒却开始与他反目。
东汉初平二年(191年),袁术任命孙坚为豫州刺史,袁绍却趁孙坚出兵攻打董卓的时候,任命周昂为豫州刺史,派兵袭取了阳城。
后将军袁术是袁绍的弟弟,但哥俩不对付,在争夺阳城的过程中,袁绍的军队将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射杀。
公孙瓒借此举兵攻打袁绍,冀州各地根本无法抵挡,袁绍试图求和,但根本无效,只能领兵对战。
在《三国演义》中,袁绍与公孙瓒在磐河两军对峙,两人互相对骂一番,文丑出阵战公孙瓚,公孙瓚打了不到十余合,就抵挡不住败阵而走。
文丑继续追赶,公孙瓚狼狈逃窜,公孙瓚手下四员健将围攻文丑,却被文丑枪刺一将下马,其余三将落荒而逃。
文丑又跟赵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直到公孙瓚的救军赶到,文丑才不得不离开。
曹操的诡计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出兵攻打曹操。
少府孔融对曹操说:“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劝他堤防袁绍手下大将颜良、文丑。
侍中荀彧则不以为然,他对曹操说:“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这就打消了曹操的疑虑。
袁绍率部进军黎阳,派遣颜良进攻白马,曹操率军解了白马之围,颜良被关羽斩杀。
袁绍再次派文丑和豫州牧刘备率五六千骑兵,追击曹操的白马运输车队,曹操故意诱敌深入,等到袁军分散开来劫掠物资时,曹军突然杀出冲击袁军,文丑阵亡。
在《三国演义》中,不仅颜良是被关羽杀的,文丑更惨,“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
迷雾终散去
悦友们应该看出来了,悦史君在涉及文丑的部分,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
没错,文丑在《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着墨少得可怜,根本没有展开去诠释他的事迹。
《三国演义》作为后世的通俗演义小说,自然大部分是罗贯中老先生的猜测和张冠李戴。
第一,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战事寥寥,而“汜水关之战”,是罗贯中虚构的,子虚乌有的,自然就没有袁绍对文丑的感慨了。
第二,虽然《吴书》中记载,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但并没有与袁绍发生什么瓜葛,而是在孙坚死后,袁绍的弟弟袁术倒是把孙坚的妻子吴氏抓起来,拿走了传国玉玺。这里也没有文丑什么事。
第三,袁绍夺取冀州时,韩馥的手下别驾闵纯不服,以刀杖抗拒,袁绍命田丰将闵纯杀害。
《三国演义》把闵纯改成关纯,把田丰的事迹安到了文丑头上,也是张冠李戴。
第四,袁绍夺取冀州后,确实与公孙瓚发生争夺战,但他们并没有在磐河发生战争,也是罗贯中虚构的,这里文丑与公孙瓚、赵云等人的打斗,自然就莫有了。
第五,文丑的死正史中有明确记载,是被曹操设计杀死,与关羽没干系。
虽然如此,文丑的威名也是传于后世的,南宋诗人陆游在《读史》一诗中,将文丑与关羽、张飞等人并列:
“颜良文丑知何益,关羽张飞死可伤。
等是人间号骁将,太山宁比一毫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