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4《一级恐惧》:爱德华·诺顿成名作,人性究竟本善本恶?

影片《一级恐惧》根据威廉.迪尔所著的同名小说《Primal Fear》改编而成,讲述了发生于芝加哥的一桩震惊全城的恐怖血案,辩护律师马丁·威尔在为嫌疑人艾伦辩护的过程中发现其人格分裂真相的故事。

辩护过程中,困难和麻烦不断涌现,辩护难度不断升级,情节发展中不断出现出人意料的线索,直至最后,真相也只有两个人知道。

《一级恐惧》是由格里高利·霍布里特执导,理查·基尔、劳拉·琳妮、爱德华·诺顿等领衔主演。影片于1996年在美国上映,1997年爱德华·诺顿凭该片获得第54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

这部影片不仅有着颇为经典的情节结构设置,也有关于人性的深刻探讨,再加上演员精湛的演技,着实发人深省。在观影之前,无法理解影片的名字“一级恐惧”,而在观看之后,终于懂得了其中所隐含的深意:人性中未知的善与恶,是最大的恐惧。

01 经典的情节设置

编剧界圣经《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有一条原则:“故事是一个由五部分组成的设计:激励事件,进展纠葛,危机,高潮,结局。”

电影《一级恐惧》中就完美照搬了这样一个设计。当德高望重天主教主教惨死家中,警方在现场抓住了满身是血的少年艾伦,他胆小懦弱,说话结巴。

①激励事件:律师马丁为了名利,他相信艾伦,选择为艾伦免费辩护。

②进展纠葛:辩护过程中双方你来我往,不断发现新线索。

③危机:马丁发现了真相,但此时在审判中,他不能改变之前无罪的答辩。

④高潮:马丁在法庭上用计让众人发现真相,艾伦无罪。

⑤结局:马丁和艾伦庭后对话,马丁发现了新的真相。

这样一看,难怪这部电影情节如此扣人心弦,它使用了故事的经典设计,并且每个部分还有着丰富的剧情和意想不到的发展。

起初,通过杂志记者采访马丁的对话,让观众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位马丁律师是一位道貌岸然的无良律师,他总是和检查机关对着干,专门捏造真相,为坏人辩护。而马丁选择为艾伦辩护,完全是因为这个案子非常有难度,不管官司输赢,他的曝光率都会大大增加,而如果胜利了,他更会名声大振。

故事直线发展中,马丁安排助手们查找各种资料,教导艾伦如何在法庭上回答问题,该做出怎样的表情才能打动评审团,该怎样说话才不会被抓住把柄。这一切都使得马丁像极了那种为了胜负不择手段的人。

情节设置的第一个转折点是虚晃一招:主教也许是因为叫停了土地开发、损害了他人利益而被谋杀。这是事实,但与本案没有关系。

情节设置的第二个转折点在惊世骇俗的同时,还完成了冲突点的密集处理:

①主教利用他收养的孩子,进行色情表演,还拍摄不当视频,以满足自己的私欲。马丁一行人找到了证据录像带,借此马丁和艾伦谈话。

②此时马丁发现了艾伦拥有双重人格,是艾伦的另一个暴戾狡诈的人格罗伊杀死了主教。

③马丁自己的人物形象。在之前铺垫了如此之多,塑造起来的无良律师马丁原来竟是正义的使者,为着心中的信念和司法体系孤军奋战。此刻,马丁艰难的处境也将整部影片推向了高潮。

故事离不开冲突,《一级恐惧》无时无刻不在制造小的冲突,引起悬念,吸引观众。如马丁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原告检察官是他的前妻瑞纳,两个人明显关系暧昧,私下也会见面;而艾伦在和医生聊天的时候曾提起了他的女朋友琳达,但再问深入时却支支吾吾,不想回答,这些小情节无疑都为故事埋下了伏笔。

而当故事的高潮发生时,对于马丁的计谋,观众会觉得他非常机智,凭借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这个受到伤害的可怜孩子:马丁故意激了艾伦,使得他在接受检察官瑞纳当庭审问时,出现了第二人格,由此法庭对他进行了宣判,因为他是病人,所以他将会被送去医院观察治疗,用不了多久就能脱身。

然后转过头,在观众以为可以放松下来,好人无罪、皆大欢喜的时候,故事结尾才迎来真正的高潮:艾伦根本没有第二人格,而且从来没有艾伦,有的只是暴戾的杀人凶手罗伊,他将所有人都玩弄于鼓掌之间,更是将马丁耍得团团转。

《一级恐惧》的不断反转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让观众不断处理新剧情所带来的信息量,推翻自己之前的猜测,直至收获最终的真相。

也因为在塑造律师马丁的人物形象时,电影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使得观众更倾向于站在马丁的视角,和他一起相信艾伦的无罪,为其辩护,在最后真相大白时,也牵动观众的心和马丁一同黯然神伤,对世界充满失望和怀疑。

02 人性善恶的探讨

在故事中,必然存在着推动主人公行动的原动力,也就是激励事件。

“激励事件把主人公送上一条求索之路,去追寻自觉或不自觉的欲望对象,以恢复生活的平衡。在开始追求他的欲望时,他采取了一个最小的保守行动,以促发来自其现实的正面反应。但是,其行为的结果却激发了来自内心的、个人的或社会环境的冲突层面上的各种对抗力量,阻挡着他的欲望,在期望和结果之间开掘出鸿沟。”

乍看之下,最开始马丁选择为艾伦辩护,是为了名利,但到影片的后面,观众发现,在马丁还是检察官的时候,他迫于压力,替上级做了非法的事情,这违背了他的初衷,破坏了他的信仰,他意识到并且也觉醒了,于是他选择离开,成为辩护律师,开始为正义对抗。

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着自我的原则作为依据的,行善的人是因为他们相信善,而作恶的人也有其一套能够自洽的思维逻辑。当我们的行为背离了自己的信仰、观念、原则时,我们会感到痛苦,这是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理论。

所以马丁为了维护心中的信念,避免再做出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哪怕被所有人误解,他也选择坚持自己的道路。而他前妻瑞纳的处境正和他当初所面对的一模一样,他才一直劝说她也离开,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前妻和他是同一类人,他不忍心让瑞纳也承受那种背弃信仰时的痛苦。

但是现实总是不似你我所想,一直支撑着马丁的“性善论”再一次遭受重击。

在马丁因为坚信艾伦无罪,所以为他四处奔走、绞尽脑汁的时候,他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这个看似孱弱的胆小男孩被命运所欺侮的画面,被父亲殴打,被主教利用,然而这个男孩却还是保有善良的心,从心底里感谢主教收留了他,但因为受到严重的伤害,人格一分为二,善良的他躲进心底,让另一个暴戾、无畏、凶残的人格来保护自己。

可是当艾伦“不经意间”暴露了他的秘密:从来没有善良的他,只有邪恶复仇的他,善良只是他的伪装。

马丁知道了真正的真相之后,可以想象,对于马丁内心的震撼有多强烈。一个本着人性本善的人,坚持作为,到头来,人心的恶却让他跌落谷底。他也许会怀疑人性善恶的天平究竟偏向哪一边,也许会怀疑自己在这场故事里究竟是真相的编造者,还是依旧只是他人的棋子?

两千年多前,诸子百家就有过争论,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庄子的自然主义说等等,各家看法不一,西方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论,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性中有善有恶,中世纪寺院派教育认为人行为恶,哲学家和教育家多认为人性为善等等。至今,关于这个问题人们进行过无数讨论,那些实验、那些现实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人性是本恶的,人性的善良软弱无用,而即使最初的善也会沦为恶,戈尔丁的《蝇王》就诠释了恶如何被激发、膨胀,直至善的消失。

很多问题都没有定论,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准则,从而做出相应的行动。比起相信人性本恶,所以拒绝、排斥他人和世界,还是选择相信人性本善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这样善意的循环中,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一些。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善良确实无用,这个世界有那么多阴暗和失望,人性中的缺点都被暴露无遗,可哪怕是天灾人祸之时,也还是有那么多善良的人做出那么多令人感动的事情,哪怕他们都曾被他人伤害、被生活伤害,却依然报之以歌。

2020年疫情时期,在广东口罩厂工作过,工厂用口罩给他抵工资的常德农民分两次捐赠了1.8万只口罩,他也拒绝网友给他捐钱;2017年因为保姆纵火,杭州的林生斌林爸爸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疫情中他也捐赠了5千个口罩,并且不停地找渠道希望能帮助有需要的人。

所以,选择善并不是因为懦弱、胆小,而是因为心中有希望,光明会照耀明天,世界更需要善意。

03 演员的精湛演技

影片中律师马丁的扮演者是理查·基尔,他是《忠犬八公的故事》里忠犬八公的主人,也是《风月俏佳人》潇洒迷人的富商,在《一级恐惧》中,也依然是风流倜傥的绅士形象。

而与他一起表演对手戏的则是初出茅庐的爱德华·诺顿——好莱坞公认的“表演天才”。当年,《一级恐惧》一上映,大家都在问电影中将理查·基尔耍得团团转的年轻人是谁?

在此前,诺顿并没有受过任何系统的表演训练,也因为在《一级恐惧》中的惊艳表现,新人诺顿获得了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和第54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也有了后来大卫·芬奇的橄榄枝,邀请他出演《搏击俱乐部》的男主角: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一级恐惧》中,27岁的诺顿清秀乖巧,看上去人畜无害,就是一个“小白兔”。在后面和律师马丁、心理医生莫莉的沟通中,也都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而在知道他曾经受过的创伤之后,观众对其也就更加怜悯。所以当艾伦终于露出第二人格的时候,观众才会如此震惊和诧异。

①面部表情的不同塑造。诺顿在塑造善良的艾伦时,多是微低脑袋、目光躲闪,斯文柔弱;人格切换成邪恶罗伊的时候,则性格狂躁,目露凶光,极具挑衅性,尤其是第一次出现时确实惊悚。《唐人街探案1》中张子枫所饰演的腹黑少女思诺在影片最后显露出的阴暗表情正是对《一级恐惧》中爱德华·诺顿的一次致敬,也同样因为这个表情,《唐人街探案1》结局反转,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惊吓和惊喜。

《唐人街探案1》

②语言使用的不同。善良艾伦和对方说话时总是态度恭敬,温柔有礼,利用说话结巴获取他人的好感;邪恶罗伊则满口粗话,态度全然不同,十分狂妄。

③肢体行为的不同。善良的艾伦在面对他人的追赶时,只敢蜷缩起来,紧紧抱住自己的头;邪恶罗伊则凶残粗暴,一言不合就要打人,不由分说就要压制对方。

④人格动机的不同。因为艾伦太善良,也胆小怕事,所以当他在命案现场被发现,下意识地就逃跑了——这是艾伦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因为符合马丁和观众基于他的第一形象所做出的判断,所以没什么问题,这也正是罗伊聪明的地方;而当邪恶罗伊出现的时候,他就是所有负面人格的合集,所以当他出现的时候,必然会出现暴力,出现伤害他人的情况。也正因为善恶如此分明,所以被判定为精神分裂症患者。

爱德华·诺顿通过以上4方面的细节拿捏,形象塑造了一位精神分裂患者,同时也正因为如此,更加凸显罗伊的邪恶,因为一切都是他伪装出来的。

哪怕最后被马丁发现了真相,观众也有理由怀疑:这会不会是他故意的?因为他作为整个故事的引导者,可以说,他才是幕后推手,他有能力让所有人都相信他是精神分裂的,又怎么可能功亏一篑,在最后露出马脚?也许罗伊就是想看一看马丁的反应,没有观众,这样的胜利就无人知晓,也毫无乐趣,就像《无人生还》中含有凶手自白书的漂流瓶。

也有看法是:确实存在艾伦和罗伊两种人格,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艾伦逐渐被罗伊完全替代,直至最后被罗伊占据主人格,艾伦反而成了第二人格,甚至不再出现。

好的电影就是有这样的魅力,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

04 结束语

关于人性的讨论太多了,每一次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罗马哲学家普洛提诺曾说: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人性确实是复杂的,即使是最凶恶的人也可能会心存一丝良善,而最善良的人也可能会为恶,重要的是,我们内心追随的是怎样的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豆瓣8.4《一级恐惧》:爱德华·诺顿成名作,人性究竟本善本恶?)